釋明光
從天臺教學略説淨土思想法門
傳持天臺教觀嗣法門人第四十五代顯明念法老和尚講述
(二)淨土法門的立論依據
2: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
在此經中記載著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聖王,母親名殊勝妙順,子名月明。
這說明阿彌陀佛有父母及兒子,並不是到極樂世界無女人的存在,不單單是阿彌陀佛有父母兒子,過去七佛亦皆有兒子。
例如
(1):毘婆尸佛,乃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,子名方膺。
(2):尸棄佛為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,有子名無量。
(3):毘舍浮佛是過去莊嚴劫第一千尊佛,其子叫妙覺。
(4):拘留孫佛則為現在賢劫的第一尊佛,兒子上勝。
(5):拘那含摩尼佛屬於現在賢劫中的第二尊佛,子名導師。
(6): 迦葉佛亦是現在賢劫的第三尊佛,有子喚集軍。
(7): 釋迦牟尼佛則是現在賢劫裏的第四尊佛,子名羅雲。
賢劫中最後的一尊佛是樓至佛,而未來則是星宿劫。
在過去莊嚴劫、現在賢劫、未來星宿劫三大劫中,皆各有一千尊佛會出世。
3: 三藏十二部
除了淨土五經一論,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,淨土法門立論的依據並不局限於此,很多大乘經論裏,在在皆有淨土法門的述説。表面上看起來是講五經一論的寶典,實際上所含蓋的甚廣,可以説三藏十二部中,間接、直接、約事、約理,都導歸極樂。
例如,馬鳴菩薩示於大乘起信論中道:「有勝方便,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即得往生。」
又文殊菩薩説般若經的一行三昧,是般若與念佛合而為一,以念佛為方便之行。
再則是龍樹菩薩的十住毘婆娑論中,提到有難行、易行二道。難行靠自力,易行靠他力(佛力),如此以修淨土為易行道。
在不同時期,不同朝代修持淨土法門的菩薩及古今高僧大德,不勝枚舉,如文殊、普賢、馬鳴、龍樹等菩薩。
曇鸞大師,是中國首位正式受印度祖師菩提流支傳承,依法脈判教,在「往生論註」釋淨土法門為「他力教」的祖師。曇鸞大師在「往生論註」,以「緣起」和「實相」兩大佛教思想,對比「娑婆」和「極樂」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,巨細無遺。
曇鸞大師也是第一位提出淨土三經是以「名號」為經體,說明阿彌陀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法界身,極樂世界是真實功德相,與大乘經典以「法界」、「實相」為體無異,確立淨土法門在大乘佛教的地位,並突顯其獨尊性、統攝性等,為淨土法門未來立宗奠定了基石。
道綽大師在玄中寺住持約三十餘年,專弘淨土,勸化淨業,影響深遠,名聲很大,尤其是在北方吸引了眾多的信眾。大師所著述的「安樂集」,詳述了淨土法門的教義和教理,也是淨土法門的一部重要經典。大師在「安樂集」依法脈判教,釋淨土一法為「淨土門」,餘門為「聖道門」。
隋天臺智者大師、華嚴的清涼國師,永明延壽大師,以及蓮池、藕益、印光等大師,皆是在修行上,力求自行化他,同歸極樂的例子。
法相唯識的慈恩大師,乃玄奘大師弟子窺基大師,因常住弘法於慈恩寺,故世稱慈恩大師。
慈恩大師在「西方要決釋疑通規」開示「彌陀本願,誓度娑婆,上盡現生一形,下至臨終十念,俱能決定,皆得往生。」
然而, 依據佛法之論, 末法時期, 般舟三昧經、楞嚴經先滅 , 無量壽經更留一百年,這是因為稱名易舉, 觀想難成之故。
無量壽經最後的流通分:
當來之世,經道滅盡,我以慈悲哀憫,特留此經,止住百歲。其有眾生,值斯經者,隨意所願,皆可得度。
法滅盡經中說:首楞嚴經,般舟三昧,先化滅去,十二部經,尋後復滅。
(三)淨土十三祖的流傳
淨土十三祖的流傳,皆是後人公開尊崇起來的。漢傳佛教中國東晉慧遠大師是第一代,當時並無設立傳承之意,也未曾立下淨土法門的宗派,是後人尊敬前人的修行道德,事後大家恭推舉慧遠大師為淨土第一祖。
淨土宗十三代祖師
1、淨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
慧遠大師(公元334~416年),東晉時代人,廬山白蓮社創始者。出生於雁門樓煩(今山西代縣)世代書香之家。從小資質聰穎,勤思敏學,十三歲時便隨舅父遊學。精通儒學,旁通老莊。二十一歲時,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「般若經」,聽後悟徹真諦,於是發心舍俗出家,隨從道安法師修行。
據「遠公別傳」記載:遠公在廬山的淨修,非常精勤勇猛,曾於念佛三昧中,三次見到佛菩薩的勝相,然而遠公從未向他人宣示,其後在般若台的東龕,剛剛從定起來,又見到阿彌陀佛身滿虛空,而於圓光之中,有無數化佛及觀音勢至等,同時還有慧持、曇順、劉遺民等。
阿彌陀佛對他說:「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,汝後七日當生我國。」劉遺民等也曾趨前對遠公稟言:「法師之志在吾之先,何來之遲也?」遠公確知往生日期後,才將見到勝相的事實告知法淨、慧寶等弟子。製訂遺戒,至期果然安坐而化,上品往生。
2、淨宗二祖善導大師
善導大師(公元613~681年),唐代僧,號終南大師,為淨土宗曇鸞、道綽派之集大成者。
唐貞觀十五年,大師二十九歲,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,見道綽禪師,蒙授「無量壽經」。見淨土九品道場,大喜曰:「此真入佛之津要,修餘行業,迂僻難成,唯此法門,速超生死。」於是勤篤精苦,晝夜禮誦,如救頭燃。每入室長跪唱佛,不到力盡,終不休歇。寒冰天氣念佛,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。出則演說淨土法門,三十餘年,未嘗睡眠。
護持戒品,纖毫不犯。心絕念於名聞利祿,從不舉目而見女人。律己峻嚴,待人慈愛寬恕。凡美味佳餚都供養大眾,粗糲飯食則留給自己。佛前燈常年不熄,三衣瓶缽,躬自持洗。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,恐怕耽誤淨業。
善導大師念佛功深,成就殊勝。念一聲佛,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;念十百千聲,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,自證境界不可思議。
善導大師聖德高風,本跡不可測度。據「天竺往生略傳」云,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。
蓮池大師曰:「善導和尚,世傳彌陀化身。見其自行精嚴,利生廣博,萬代之下,猶能感發人之信心,若非彌陀,亦必觀音、普賢之儔。嗚呼大哉!」
大師遺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,計為「觀無量壽佛經疏」四卷、「往生禮讚」一卷、「觀念法門」一卷、「淨土法事讚」二卷、「般舟讚」一卷,甚受淨土宗重視,故經其闡揚而確立之淨土宗,特稱善導流,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,對淨土宗影響至巨。
3、淨宗三祖承遠大師
承遠大師(公元712~802年),唐代僧。學道於成都唐公,二十四歲時,出蜀到荊州玉泉寺,依惠真法師剃度學道。後遵師命去南嶽衡山,從通相法師受具足戒,更於其座下學經律。聞慧日法師離京至廣州,大師來謁,恭敬求法。慧日法師教示不可獨然獨善,應依「無量壽經」修念佛三昧,以救濟群生。從此頓息諸緣,專修淨土。
大師教化眾生,善立中道,隨機設教。為了使眾生早證道果,大師殷殷開示念佛法門,並將經教法語,彌陀名號,書寫在大街小巷,鐫刻在山岩溪谷,苦口婆心地勸勉眾生念佛求生淨土。
4、淨宗四祖法照大師
法照大師(公元747~821年),唐代僧,又稱五會法師。身世事蹟多不詳。一說大師是南梁人,初由東吳來廬山,慕遠公之芳蹤,結西方道場,專修禪觀。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,見承遠大師侍於佛側而大驚悟,永泰年中(公元765~766年),登南嶽衡山,師從承遠大師受淨土法,後始修念佛法門。
大師精修淨宗,用功尤勤,於并州行五會念佛法,教化信眾念佛。五會念佛系依「無量壽經」卷上「清風時發出五音聲,微妙宮商自然相和」之文而創。
按大師自述,此五會念佛實係阿彌陀佛親授。大師傳示的五會念佛法是:
第一會平聲緩念:南無阿彌陀佛
第二會平上聲緩念:南無阿彌陀佛
第三會非緩非急念:南無阿彌陀佛
第四會漸急念:南無阿彌陀佛
第五會四字轉急念:阿彌陀佛
大師讚言:修此法者,即於此生能離五濁煩惱,除五苦、斷五蓋、截五趣、淨五眼、具五根、成五力,得菩提,具五解脫,能速成就五分法身。
5、淨宗五祖少康大師
少康大師,唐代僧。十五歲受戒於越州嘉祥寺,廣誦經論。後於洛陽白馬寺讀善導大師西方化導文,遂決心專修念佛。
大師南下到江陵,路遇一僧對他說:「你欲教化眾生,應當去新定。」說完,倏爾而隱,聞見香光往西而去。
大師到新定,人未從化。大師乞食得錢後,誘獎兒童說:「阿彌陀佛是汝本師,能念一聲,給你一錢。」眾兒童為錢故,爭相而念。幾個月後,念佛兒童劇增,大師又善巧引導,念十句給一錢。如是經過一年的勸化,新定地區大小貴賤念佛者,盈滿道路。
唐貞元二十一年十月,少康大師預知時至,召集弟子作最後的囑示:「當於淨土,起增進心。於閻浮提,起厭離心。汝曹此時見我光明,真我弟子。」語訖,放光數道,奄然而化,後人稱為後善導。
6、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
永明大師(公元904~975年),唐末五代僧,為淨土宗六祖,亦為法眼宗三祖。自幼信佛,戒殺放生。錢文穆王時,大師作稅務官,見魚蝦飛禽等,輒買放生。自己俸薪用完,即用官錢買之放生。後被告發,當坐死罪,押赴市曹處斬。文穆王派人視之,指令監刑人,若見犯人懼怕,即殺之,否則釋放之。大師臨刑鎮靜自若,面色不改。文穆王欽佩其膽識,便將大師免刑釋放。
大師發願求生西方,日念彌陀聖號十萬聲。日暮時往別峰行道念佛,隨從常數百人。清宵月明之夜,時聞螺貝天樂的音聲。忠懿王敬重其德,聞此大為感動,嘆言:「自古求西方者,未有如此之切也!」遂為大師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,賜號智覺禪師。
永明延壽大師亦為禪門法眼宗第三代祖師,曾召集慈恩、賢首、天台三宗僧人,輯錄印度、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,廣搜博覽,互相質疑,而成「宗鏡錄」一百卷。對當時各宗派間之宗旨分歧,持調和之態度。
高麗王見此書,乃遣使敘弟子之禮,並派國僧三十六人前來學法,法眼之禪風遂盛行於海東。
大師集大乘佛法為一身,融通各宗、會歸淨土,持律精嚴,欣求往生。其以華嚴一乘為究竟圓妙,以吾人靈明妙心為萬法之本源,以西方淨土為最終歸宿,身體力行,理事雙修,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。
7、淨宗七祖省常大師
省常大師(公元959~1020年),宋代僧。七歲出家,十七歲受具足戒,戒行謹嚴。大師的德業主要體現在自利成就與啟建結社念佛。
大師欽慕廬山白蓮社之遺風,於西湖邊結白蓮社,專修淨業,後易名為淨行社,蓋取華嚴經淨行品之意。有一百二十位公卿顯貴參加,皆稱淨行社弟子。淨行社還有八十比丘,一千大眾,念佛精進不懈,往昔廬山白蓮社之盛況於是再現。
8、淨宗八祖蓮池大師
蓮池大師(公元1523~1615年),明代僧,諱袾宏,字佛慧,號蓮池。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。十七歲補諸生,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。鄰家有一老嫗,日日念佛名。大師問其所以,老嫗回答:先夫持佛名,臨終自在往生,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。大師聞語感動,遂寄心淨土,書「生死事大」於案頭以自警策。
蓮池大師是從永明延壽大師以來,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,主唱禪淨不二,念佛含攝萬法之旨。
大師痛念末法眾生,掠影宗門,撥無淨土,有若狂象;教下講師,依文解義,說食不飽。如法思惟,唯念佛一門,橫截生死,普攝三根。於是單提淨土,著「彌陀疏鈔」十餘萬言,總持圓頓諸經,融會事理,指歸一心。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,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。
蓮池大師住持的道場,規條甚嚴,出「僧約十條」、「修身十事」等示眾。各堂執事職責詳明,夜必巡警,擊板唱佛名,聲傳山谷。布薩羯磨,舉功過,行賞罰,絲毫無錯。大師策厲清規,嚴明梵行,並親自著述,闡發戒律精義,以救末世疲弊之習。
大師極力戒殺生、崇放生。寺前建有放生池,山中設有放生所,救贖潛游蜎飛諸生物。大師「戒殺放生文」盛傳於世。
蓮池大師著述甚豐,主要有「阿彌陀經疏鈔」「雲棲法匯」「竹窗隨筆」「往生集」「淨土疑釋」等流行於世。世稱雲棲和尚、蓮池大師;與紫柏尊者、憨山大師、蕅益大師併稱為明代四大高僧。
9、淨宗九祖蕅益大師
蕅益大師(公元1599~1655年),明代僧,名智旭,號西有,別號八不道人。大師七歲即茹素,十二歲讀儒書,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,誓滅佛老二教。開葷酒,作「闢佛論」數十篇。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「自知錄序」與「竹窗隨筆」,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,將所著的「闢佛論」付之一炬。
蕅益大師:佛前有這十件事不可求
一、念身不求無病。身無病則貪慾乃生,貪慾生必破戒退道。知病性空,病不能惱。以病苦為良藥。
二、處世不求無難。世無難則驕奢必起,驕奢起必欺壓一切;體難本妄,難亦奚傷。以患難為解脫。
三、究心不求無礙。心無礙則所學躇等,學躇等必未得謂得;解障無礙,即障自寂。以障礙為逍遙。
四、立行不求無魔。行無魔則誓願不堅,願不堅必未證謂證;究魔無根,魔何能擾。以群魔為法侶。
五、謀事不求易成。事易成則志存輕慢,志輕慢則必稱我有能;成事隨業,事不由能。以事難為安樂。
六、交情不求益我。情益我則虧失道義,虧道義必見人之非;察情有因,情乃依緣。以弊交為資糧。
七、於人不求順適。人順適則內必驕矜,內驕矜必執我之是;悟人處世,人但酬報。以逆人為園林。
八、施德不求望報。望報則意有所圖,意有圖必華名欲揚;明德無性,德亦非實。以施德為棄屣。
九、見利不求沾分。利沾分則痴心必動,痴心動必貪利毀生。世利本空,利莫妄求。以疏利為富貴。
十、被抑不求申明。抑申明則人我末忘,存人我必怨恨滋生;忍抑為謙,抑有何傷。以受抑為行門。
11、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
省庵大師(公元1686~1734年),清代僧,諱實賢,字思齊,號省庵。出生於世代書香之家。大師自小就不吃葷腥,少年時便有出塵的志向。父親早亡,母親張氏知兒子宿具善根,便命其出家修道。七歲時,大師禮清涼庵僧容選為師。大師聰慧俊彥,經典過目不忘。十五歲剃度受戒, 二十四歲時依渠成法師與紹曇法師聽教,晝夜研窮方等經典。
越三年,三觀十乘之旨,性相之學,無不通貫。紹曇法師傳大師靈峰四世天台正宗。
省庵大師於末法世,建精進幢,以身作則,廣行道化。謹遵蓮池大師持戒念佛之遺風,一生以「行在梵網,志在西方」自勵。淨業堂規約,每日課堂,十時念佛,九時作觀,一時禮拜,且規定黑、白半月誦菩薩戒本。
撰有「淨土詩」「西方發願文注」「勸發菩提心文」「續往生傳」等流佈於世。
省庵大師
勸發菩提心文--精要重點
此菩提心。諸善中王。必有因緣。方得發起。今言因緣。略有十種。何等為十。
菩提心就是求智慧的心, 菩提就是覺道! 無論做什麼善事,也沒有發菩提心重要。那麼發菩提心,它一定要有一種因緣,所以說「必有因緣」。因,就是種的這個因;緣,就是幫助這個菩提心的助緣。因,就要種的正因;緣,要幫助這個正因來發展,所以「方得發起」。那麼因為什麼你要發菩提心呢?這有十種,「今言因緣。略有十種」:現在說這個因緣有十種。「何等為十」:十種因緣是什麼呢?
一者念佛重恩故。
二者念父母恩故。
三者念師長恩故。
四者念施主恩故。
五者念眾生恩故。
六者念生死苦故。
七者尊重己靈故。
八者懺悔業障故。
九者求生淨土故。
十者為念正法得久住故。
13、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
印光大師(公元1861~1941年),當代淨土宗高僧。諱聖量,字印光,別號常慚愧僧。
幼隨兄讀儒書,頗以傳承儒家聖學自任,應和韓歐闢佛之議。後來,病困數載,始悟前非,頓革先心,出世緣熟,即投終南山南台蓮華洞寺出家,禮道純和尚剃染。次年受具足戒於陝西興安雙溪寺。
1911年,大師五十二歲,高鶴年居士將大師文稿數篇刊入上海佛學叢報,署名常慚。人雖不知為誰,而文字般若已足引發讀者善根。徐蔚如、周孟由諸居士見之,嘆譽云:
「大法陵夷,於今為極,不圖當世尚有具正知見如師者,續佛慧命,於是乎在。」於是,一再搜集印祖文稿,刊為「印光法師文鈔」,於商務印書館、中華書局及佛學界內
部廣為印製流通,印祖德名由此而騰譽海內外。
「文鈔」實為印祖弘法之緣起。由讀「文鈔」而傾慕大師道德,竭望列於門牆的善男信女,日益增多。或航海梯山而請求攝受,或鴻來雁往而乞賜法名,二十餘年,皈依印祖座下者,不計其數。即依教奉行,吃素念佛,精修淨業,得以往生西方淨土的士女,不勝枚舉。
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上承古佛祖師之血脈,下契近代眾生之根機,言言歸宗,字字見諦。印祖剴切指陳: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出離生死的唯一要道!
印祖生前流通「安士全書」「了凡四訓」數百萬冊,足見其力倡因果之悲心。
待續(全文依照先前綱要目錄順序陳述)
如需引用文章,請註明出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