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未提供相片說明。圖像裡可能有1 人、坐下、眼鏡和室內

 

圖像裡可能有1 人、眼鏡和特寫

圖像裡可能有火

圖像裡可能有明光 釋、站立

釋明光

從天臺教學略説淨土思想法門
傳持天臺教觀嗣法門人第四十五代顯明念法老和尚講述

壹: 緒論
一:淨土法門
(一)淨土法門的發起因緣(來龍去脈)
1: 因地於法藏
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,有佛出世,名世間自在王如來,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,達四十二劫之久。有大國主,名世饒王,聞佛說法,歡喜開解,尋發無上真正道
意,棄國捐王,行作沙門,號曰法藏,修菩薩道。

法藏比丘發無上正覺之心,取願作佛,悉令如佛,世間自在王如來應其心願,為法藏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,廣大圓滿之相,說是法時,經千億歲。

法藏聞佛所說,皆悉睹見,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,莊嚴妙土,精勤求索,恭慎保持,修習功德,起發無上殊勝四十八大願,要成就能超越一切諸佛國土的清淨佛
國,十方眾生,以至地獄、餓鬼、禽獸,蜎飛蠕動之類,來生其國,皆得阿惟越致(阿毘跋致)菩薩,永不退轉,皆得紫磨真金色身,皆得三十二 大人相、八十種 隨形
好,具五神通(宿命通、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),皆當成佛,欲於何方佛國作佛,從心所願,隨其精進早晚,求道不休,會當得之。法藏比丘,思惟五劫,對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,功德莊嚴之事,明了通達,圓滿成就西方極樂世界。

法藏成佛號阿彌陀,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,現在西方,距離我們娑婆世界,過十萬億佛國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,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,恭敬圍
繞。

「阿彌陀」意解「無量壽」、「無量光」;「佛」, 智慧、覺者。阿彌陀佛光明善好,勝於日月之明,千億萬倍,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。是故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壽佛、無
量光佛、亦號無邊光佛、無礙光佛、無等光佛、亦號智慧光、常照光、清淨光、歡喜光、解脫光、安隱光、超日月光、不思議光。如是光明,普照十方一切世界。

阿彌陀佛的稱名,各經有不同的譯名。
無量壽經:法藏
平等覺經:曇摩迦留
大般若經:曇摩迦

肇端於韋提
肇端於韋提,此乃以印度王舍城所發生的宮廷事變為起因。

印度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,其子阿闍世王,聽從了提婆達多(釋迦牟尼佛的堂地)的教唆「你做新王,我做新佛」之言,因此將其父王幽禁在七重宮中,欲將其父餓
死,奪其王位。頻婆娑羅的王后韋提希夫人,恐國王被餓死,用酥、蜜和麵粉調和,抹在身上,借探親的機緣,解除君王夫婿飢餓之苦。

同時,釋尊派佛弟子目犍連、富樓那,顯神通到頻婆娑羅王被幽禁的地牢,為頻婆娑羅王授八戒,說正法。

阿闍王知悉後,深為震怒,欲弒其母韋提希夫人,國中大臣月光、耆婆勤誡阿闍世王勿害韋提希夫人,否則將不再追隨為其效力,阿闍世王不得已,只好將韋提希夫人禁閉
於深宮中。

韋提希夫人被囚禁後,遙望王舍城靈鳩山,祈求佛陀慈悲救援。釋尊慧眼覺知韋提希夫人之心,遂由耆闍崛山(靈鳩山)現神通,率弟子目犍連、阿難顯現在韋提希夫人面
前,教韋提希夫人思惟、正受(受其正法)。

對韋提希夫人説: 「阿彌陀佛去此不遠。」並向韋提希夫人説示十方淨土,韋提希夫人聽聞佛陀開示後,立即發深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世界。

佛陀應韋提希夫人心願,為她開示應修三福為正因。專心繋念一處,清淨身口意三業,一心擊念諦實,求生彼國。

佛陀慈悲,又對韋提希夫人開示十六種觀想的念佛法門。

開陳於靈鳩
這是指釋迦牟尼佛於王舍城靈鳩山宣講法華經,而在法華經藥王品中亦有云:若有女人。聞是經典。如說修行。於此命終。即往安樂世界。阿彌陀佛。大菩薩眾。圍繞住
處。生蓮華中寶座之上。

流衍於匡廬
流衍於匡廬,意指淨土法門的來龍去脈,後來流傳延續漢傳佛教至中國晉慧遠大師,始稱為中國淨土初祖。

2: 華嚴經善財參德雲,始知念佛法門,及南過百城五十三參(一説五十四參,因其中有兩參合併一起),而見彌陀。

3: 又文殊菩薩現身於竹林中,教導善財童子念念阿彌陀佛。

(二)淨土法門立論的依據
1: 三經一論和五經
淨土三經一論是指漢傳佛教淨土法門所依據的主要經論。
它們是:
(1):姚秦鳩摩羅什譯的「阿彌陀經」。

(2):劉宋畺良耶舍譯的「觀無量壽經」。

(3):曹魏康僧鎧譯的「無量壽經」。

(4): 一論是指古印度世親所著,由北魏菩提流支所譯的「往生論」。全名稱為「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」。

其中阿彌陀經另有唐玄奘大師譯的全名「稱讚淨土佛攝受經」。在此經中提到十方佛讚,有別於原彌經的六方佛讚。

無量壽經也有數種不同名稱譯本,除原經外,另有後漢婁迦識譯的全稱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」等數種譯本流傳。

阿彌陀經內容重點舉要
(1):阿彌陀經是釋尊在印度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,與長老舍利弗等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,以及諸多比丘佛弟子聽眾無問自説的經典。

主要稱頌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生活環境殊勝美妙,令眾生生起信心,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均可往生至西方極樂淨土世界。

(2):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眾生持名念佛,求生淨土的唯一法門。

(3):阿彌陀經內容提到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。
有漏的善是有相布施,得人天福報。
無漏的善是無相布施、可以成就圓滿佛道。

(4):阿彌陀經的中心思想是一乘實相。
阿彌陀經一乘實相的因是「信願行」,行就是持名念佛。

(5): 阿彌陀經一乘實相的果有四種淨土。
包括:
凡聖同居土
方便有餘土
實報莊嚴土
常寂光淨土

(6): 念佛念到事 一心不亂,則生方便有餘土,斷見思二惑。
見惑是指我見。
思惑是指貪瞋痴。

(7): 持名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得阿毘跋致,永不退轉。
有四種不退轉
念不退
行不退
位不退
畢竟不退

念佛修持到理一心不亂,可以斷塵沙煩惱,破無明,斷一品無明至四十一品無明,則是實報莊嚴土。

破四十二品無明,就如同釋迦牟尼佛,是常寂光淨土。

天臺宗判教
外凡位
1: 圓教: 稱五品弟子位。圓伏五住煩惱。

2: 別教: 稱伏忍位,外凡十信位。修析空觀,伏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見見思惑。

內凡位
1: 圓教: 稱為六根清淨位(十信位)。
初信: 任運自然的斷見惑,顯真諦(真理),入空觀,證位不退。
二信至七信:任運斷思惑,三界苦集盡。
八信、九信、十信: 斷界內外䴤沙惑盡,假觀現前,見俗諦(俗理),開法眼,成道種智,行四百由旬,證行不退。
四百由旬是欲界
三百由旬是色界
二百由旬是無色界
一百由旬是聲聞、僻支佛。

2: 別教:內凡位
初住位:修體空觀,斷三界見惑盡。
二住至七住: 空觀成,斷三界見思惑盡,出分段生死。
八住至十住: 斷界內塵沙,伏界外塵沙,開慧眼,行三百由旬。
見真諦,從假入空觀,曰習種性,成一切智,證位不退。

天臺別教十行位和十向位的位次等齊。
別教十行位:斷界塵沙惑,出方便變易生死,開法眼,見俗諦,修從空入假觀,曰性種性,成道種智。

別教十向位:伏無明,習中觀,曰道種性,行四百由旬,證行不退,居方便有餘土。

十住位
1: 圓教十住位
初住: 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三德,中觀現前,具佛五眼,成一心三智,行五百由旬至寶所,居實報無礙土,得念不退。
二住至十住: 各斷一品無明,進一分中道。

2:圓教十住位,別教稱為見道位(無功用位)、十地位。
別教初地:以中道觀,破一分無明,顯一分三德,乃至等覺,俱名聖種性,成一切種智,開佛眼,初入實報無礙土,行五百由旬,證念不退,無功用道,八相成道,百界作佛,出變易生死。

別教二地至十地: 地地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中道。

十行位(別教等覺位)
1: 圓教十行位,初行,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三德。
2: 圓教十行位,等位次別教等覺位。更斷一品入等覺位,一名金剛心,一生補處、有上士。

十向位(別教妙覺位)
1: 圓教十向位(二行位),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三德。

2: 別教妙覺位(圓教十向位),更破一品無明,入妙覺位。

十地位
圓教三行位至十地位,各斷一品無明,增一分中道,共斷四十品無明惑。
別教則自初地各斷一品無明,證一分中道,只破十二品無明,現圓滿報身,居實報莊嚴土。

等覺位
圓教等覺位破一品無明,入一生補處位。

妙覺位
圓教妙覺位,更進一步破一品微細無明,入大湼槃,居常寂光淨土。

天臺六即佛説
妄心本真,為淨依佛,為染依眾生。所以説迷悟、染淨同源,三無差別,有禪修念佛修持卻無教理依據,容易得修行增上慢,所以天臺智者大師創六位差別法理之説。
然而,有教理卻無禪修念佛,則易陷入過於謙虛低調,所以智者大師演説六而復即。
天台智者大師著有觀無量壽經疏,創立六即佛義,所創六即佛說,成為漢傳佛教諸多大家宗派信仰論證的依據。
六即佛
1: 理即佛: 是指不可思議的理性,如來之藏,不變隨緣,隨緣不變,隨拈一法,無非法界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。

2: 名字即佛:是指聞法得解,了知一色一香,無非中道,理具事造,兩重三千,同在一念。
如一念,一切諸念亦復如是,如心
法,一切佛法與眾生法皆平等無差別。
天臺智者大師認為,一念平等心起,即落在佛法界中;若一念瞋恨心起則落在餓鬼法界。十法界凡聖皆具,而十法界又為一心所現的染淨法。
三千性相法,由一心具,是謂理具三千,再由一心起,是謂事造三千,事理兩種三千,同屬一念,一念既具,念念亦然,心法如此,既三無差別,則佛法眾生亦皆具足三千性相百界千如。

法華經方便品的十如是:「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信之法,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。所謂諸法如是相、如是性、如果是體、如是力、如是作、如是因、如是緣、如是果、如是報、如是本末究竟等。」

每一法界具足十如是,百法界即成千如是,這千如是中又分五陰實法一千,眾生假名一千,依報國土一千,這即是一念三千的道理。

3: 觀行即佛:觀行即佛者,是指智境相應,解後起行,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。

4: 相似即佛: 圓教十信內凡位,又名六根清淨位(入流亡所),聞解中道佛性,依解起行,五住被伏,圓融妙諦依稀見到。

5: 分證即佛: 天臺智者大師判教中提到,圓教修行者,以開、示、悟、入佛的知見為終極目的。
十住為開佛之見,把佛性之門,三無相之門打開,登堂入室住於三德秘藏。
十行為示佛知見,住在實相之家行實相之事。
十向為悟佛知見,習薰既久,心開悟解。
十地為入佛知見,事理相融,能生佛法,能荷擔眾生,能入法界,用金剛智斷最後一品微細生相無明,永別無明,有所斷惑,名有上士,去佛一等,是為等覺菩薩。

6: 究竟即佛:智斷圓滿,行證窮源,究竟契會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的諸法實相,為圓教妙覺極果的究竟佛。即而恆六,有信解行證的知見,六而常即,教理智斷行位因果,圓具一心,圓教修行者,經住、行、向、地各十次斷證,後心剎那進入等覺,再斷最後一品生相(元品)無明,證入妙覺位,五住盡,二死亡,永別無明,釜底抽薪,無惑可斷,名無上士,登峯造極,究竟登湼槃山頂。以虛空為座,成清淨法身,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,亦名上上品實報無礙淨土,性修不二,理事平等。

普潤大師作有「六即頌」,將「六即佛」 六種佛境界描述出來。
六即頌
1: 理即佛:動靜理全是,行藏事盡非;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。

2: 名字即佛:方聽無生曲,始聞不死歌;今知當體是,翻恨自蹉跎。

3: 觀行即佛: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,遍觀諸法性,無假亦無真。

4: 相似即佛:四住雖先落,六塵未盡空,眼中猶有翳,空裡見花紅。

5: 分證即佛:豁爾心開悟,湛然一切通,窮源猶未盡,尚見月朦朧。

6: 究竟即佛。從來真是妄,今日妄皆真,但復本時性,更無一法新。

觀無量壽經,則是釋尊在靈鳩山,於千二百五十人之聲聞和眾菩薩之前説法時,以王舍城所發生的韋提希夫人故事為起因而述説的經典。

主要內容講述極樂世界的莊嚴清淨,及十六觀,以觀佛相好為主,使韋提希夫人與五百侍女,聽佛陀説法後,頓時大悟,皆同發菩提心,齊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。

無量壽經,主要述説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,及法藏比丘發的四十八願。

往生論,則是依據無量壽經,讚嘆阿㢼陀佛極樂淨土的美妙境界,修持禮拜,讚嘆、作願、觀察、回向等「五念門」,便可往生西方淨土。

除了上述的三經一論外,還有「淨土五經」的説法。

那是在上述的三部經典外,再加上:
唐朝罽賓國三藏般若譯的「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」。

唐天竺沙門般刺密諦譯的「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。
前者論述普賢菩薩十大行願,
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發十種大願,普為眾生,求生淨土。偈云:
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。

普賢菩薩十大行願
一者、禮敬諸佛
二者、稱讚如來
三者、廣修供養
四者、懺悔業障
五者、隨喜功德
六者、請轉法輪
七者、請佛住世
八者、常隨佛學
九者、恆順眾生
十者、普皆迴向

大勢至念佛圓通章,主要講述:
十方如來,憐念眾生,如母憶子;若子逃逝,雖憶何為?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

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

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;此則名曰: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;今於此界,攝念佛人,歸於淨土。

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;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三摩地,斯為第一。

待續(全文依照先前綱要目錄順序陳述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中天寺 的頭像
    中天寺

    中天寺

    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