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佛學小故事 (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     佛陀有一次從憍薩彌羅國順著恆河的流水,進入摩竭陀國的羅閱祇城內。這時城內有一位富家的公子,早上起來就來到郊外園中,先濕了衣服,然後濕了頭髮,恭敬合十,先向東方禮拜,然後再向南西北方,以及上方下方頂禮。
  
  佛陀有一天在托缽行化的途中,無意中見到這禮拜六方的男子,佛陀慈悲關切的向前問道:
  
  『善男子!你叫什麼名字!你為什麼早晨出城,披髮濕衣,向東西南北上下諸方禮拜呢?』
  
  那個男子望望佛陀,驚奇的說道:
  
  『呵!佛陀!我早就知道您,可惜我無緣聽聞佛陀的教法,我的名字叫做善生,剛才佛陀問我,為什麼要向東南西北上下諸方禮拜,因為這是我父親去世時的遺言,為著孝順尊敬我的父親,所以我每日必須禮拜六方。』
  
  佛陀慈悲而莊嚴的對善生道:
  
  『善生!你所禮拜的六方,只有名稱,在宇宙虛空之中,那兒有東南西北的方向?在我的聖賢法中,也禮拜六方,但不是你所拜的六方。』
  
  善生懷疑的問道:
  
  『佛陀!怎麼樣才是禮拜聖賢法中的六方呢?請佛陀慈悲給我指教!』
  
  佛陀就靜靜對善生說教道:
  
  『善生!你誠懇的心情我已知道,我很高興向你說教,你要用忘我的心來思惟我的教法。
  
  『善生!做人先要知道四種結業,什麼是四種結業呢?
  
  『一、知道殺生是殘忍的惡習。
  
  『二、知道盜竊是損人的行為。
  
  『三、知道邪婬是痛苦的根源。
  
  『四、知道妄言是虛偽的欺騙。
  
  『善生!做人更要不於四處作惡行,那四處?
  
  『一、永無滿足之自私的貪欲。
  
  『二、嫉妒驕狂之惱怒的瞋恚。
  
  『三、所作行業之後果的恐怖。
  
  『四、執斷執常之我見的愚痴。
  
  『善生!人若有這四種惡行,名譽日減,人不喜見,如同下旬的月亮,一天一天的減少;假如能夠離開這四種惡行,名譽日增,受人尊敬,像上旬的月亮,一天一天的增滿。
  
  『善生!有六種損財造業的事不要去做,那六種損財造業的事呢?
  
  『一、耽緬於酒。
  
  『二、喜好博戲。
  
  『三、閒遊放蕩。
  
  『四、迷於歌舞。
  
  『五、愛交惡友。
  
  『六、懈怠懶惰。
  
  『善生!耽緬於酒的人,常有六失:一是散失財帛,二是常生疾病,三是愛好鬥爭,四是惡名流佈,五是瞋恚粗暴,六是智慧日損。
  
  『善生!喜好博戲的人,也常有六失:一是財產日耗,二是雖勝生怨,三是智者所責,四是人不敬信,五是為人疏外,六是生盜竊心。
  
  『善生!閒遊放蕩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不護自身,二是不護子孫,三是不護財貨,四是常自驚懼,五是諸苦纏身,六是喜生虛妄。
  
  『善生!迷於歌舞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歌在何處,二是舞在何處,三是琴瑟在何處,四是講說在何處,五是鼓樂在何處,六是聚會在何處。
  
  『善生!愛交惡友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方便生欺,二是好喜屏處,三是誘他家人,四是圖謀他物,五是財利自向,六是好發他過。
  
  『善生!懈怠懶惰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不肯作務,二是不肯勤修,三是喜好美味,四是妄想紛飛,五是受人輕視,六是事業無成。
  
  『善生!耽緬於酒乃至懈怠懶惰的這六種損財的業是不能去造作的,假若去造作,家財一定日日損減,名聲一定漸漸受人批評。
  
  『善生!復有四種像是親朋好友的樣子,但實如怨家,這是應當覺察了知,那四種怨親呢?
  
  『一、有貪欲而假畏伏的人。
  
  『二、有所求而說美言的人。
  
  『三、有諂諛而來敬順的人。
  
  『四、有圖樂而來交友的人。
  
  『善生!有貪欲而假畏伏的人,第一你給他少了他望多,第二他給你小利要你報酬大利,第三畏懼你而勉強來親近,第四為求利益才和你相交。
  
  『善生!有所求而說美言的人,第一無論你的行為是善是惡,他都順從,第二等你有難的時候他就離開,第三見人有善事而來求助,他便密為隱藏,不使你知,第四見有危險的事情發生,他便排擊你而忘記恩惠。
  
  『善生!有諂諛而來敬順的人,第一見你有不好的行為他不勸諫,第二見有善事可作他不協助,第三見到有利可得的事他便趨承逢迎,第四見到有義無利的事他便後退。
  
  『善生!有圖樂而來交友的人,第一有喝有吃的時候和你為友,第二有賭博遊戲的時候才和你為友,第三有有淫逸放蕩的時候才和你為友,第四有歌舞出遊的時候才和你為友。
  
  『善生!前四種惡友要遠離,因為那些朋友只會自己墮落,我現在再告訴你有四種益友可親,那四種呢?
  
  『一、見非即來勸止。
  
  『二、有同情慈愍心。
  
  『三、樂於幫助他人。
  
  『四、苦樂皆不相棄。
  
  『善生!見非即來勸止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;第一見你為惡,則能遮止;第二為人正直,可作模範;第三慈心愍念,常思助人;第四示人善路,指導迷津。
  
  『善生!有同情慈愍心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,第一見你獲得利益則代為歡喜,第二見你錯犯惡行則代為憂急,第三稱人名譽道德不言人非,第四見人說惡便能制止。
  
  『善生!樂於幫助他人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,第一護你不令放逸,第二護你不令失財,第三護你不令恐怖,第四對談常作忠言。
  
  『善生!苦樂皆不相棄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:第一永不揭發朋友秘密,第二災危之時永不捨離,第三為朋友願犧牲生命財寶,第四常相教誡,濟其恐怖之事。
  
  『善生!你要用聰明的慧眼,去認識這四種益友,和他們相交,人格自會提高。要知賢能的人,他有純潔清淨的心,有正當的行為,像燈火的光輝,可以驅除黑暗。蜜蜂很勤勉的採蜜而富足,螞蟻不懈怠的工作而積蓄,我望你散去這十分之二的財寶而來交諸善友,以十分之二維持生活,以十分之二經營商業,以十分之二供養三寶,以十分之二積餘以備意外之災。』
  
  佛陀慈悲的法語,像迷途上的指南,聽在善生耳中,他好像窮人遇寶,好像黑暗中見到光明,他五體投地的向佛陀頂禮,並對佛陀說道:
  
  『佛陀!您真是偉大崇高的佛陀,您的指教,沒有一句不有益於我們人生,您才是我們人間真正的導師。佛陀!我慚愧懺悔,我怎麼到今天才拜見佛陀,我現在願意把過去的一切迷妄捨去,請佛陀指教我,在佛陀的賢聖法中應如何來敬禮六方?』
  
  佛陀知道善生誠實的心,當即說道:
  
  『善生!在我的聖賢法中,亦當禮敬六方,是那六方呢?
  
  『一、父母為東方
  
  『二、師長為南方
  
  『三、夫妻為西方
  
  『四、親朋為北方
  
  『五、僮僕為下方
  
  『六、沙門為上方
  
  『善生!若是為人子者,當以五事侍奉東方的父母:第一、供養父母,不令缺乏;第二、凡所有為,必先稟白;第三、父母所為,恭順不逆;第四、父母正令,不敢違背;第五、父母正業,不為中斷;立宗祠守遺產,父母死後要布施。做東方父母的亦應以五事對待子女:第一、教育子女,不讓為惡;第二、指其善處,使有高尚品格;第三、慈愛入骨,教其廣博學問;第四、善為婚嫁,務使滿意,第五、隨時供給所需,協助事業成就。父母子女若能如此,則彼方安穩,沒有憂畏煩惱之苦。
  
  『善生!弟子敬奉南方的師長,亦有五事:第一、師來時起立歡迎,善為承順其意;第二、禮讚供養,恭敬受教;第三、尊重仰戴,不違其意;第四、師有教敕,敬順無違;第五、從師明理,善持不忘。做南方師長的亦應以五事愛護弟子:第一、順法調御,以愛教導;第二、誨其未聞,增廣知識;第三、隨其所問,令善解義;第四、示其善友,樂於交遊;第五、盡己所知,誨授不吝。師長弟子若均能如此,則彼方安穩,無諸憂畏煩惱之苦。
  
  『善生!為人夫者敬愛西方的妻子有五事:第一、相待以禮,相敬如賓;第二、守貞不二,使妻信任;第三、衣食隨時,不使缺乏;第四、威嚴不褻,體貼其愛;第五、委付家內,悉任主使。西方的妻子亦應以五事愛敬其夫:第一、早晨先起,打掃家內;第二、請夫先坐,然後入席;第三、和言愛語,不談粗言;第四、敬順其意,不可違背;第五、先承意旨,而後作為;夫妻若能如此,則彼方安穩,沒有憂畏煩惱之苦。
  
  『善生!為人當以五事親近對待北方的宗族朋友;第一、若有缺乏,布施給濟;第二、溫和愛語,恭敬禮遇;第三、利益均分,有我有他;第四、困難之事,助其成就;第五、誠實相待,不可欺騙。宗族朋友亦應以五事對待其人:第一、不令放逸,常常鼓勵;第二、不令失財,勸其惜物;第三、不令恐怖,助長其威;第四、屏相教誡,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   佛陀有一次從憍薩彌羅國順著恆河的流水,進入摩竭陀國的羅閱祇城內。這時城內有一位富家的公子,早上起來就來到郊外園中,先濕了衣服,然後濕了頭髮,恭敬合十,先向東方禮拜,然後再向南西北方,以及上方下方頂禮。
  
  佛陀有一天在托缽行化的途中,無意中見到這禮拜六方的男子,佛陀慈悲關切的向前問道:
  
  『善男子!你叫什麼名字!你為什麼早晨出城,披髮濕衣,向東西南北上下諸方禮拜呢?』
  
  那個男子望望佛陀,驚奇的說道:
  
  『呵!佛陀!我早就知道您,可惜我無緣聽聞佛陀的教法,我的名字叫做善生,剛才佛陀問我,為什麼要向東南西北上下諸方禮拜,因為這是我父親去世時的遺言,為著孝順尊敬我的父親,所以我每日必須禮拜六方。』
  
  佛陀慈悲而莊嚴的對善生道:
  
  『善生!你所禮拜的六方,只有名稱,在宇宙虛空之中,那兒有東南西北的方向?在我的聖賢法中,也禮拜六方,但不是你所拜的六方。』
  
  善生懷疑的問道:
  
  『佛陀!怎麼樣才是禮拜聖賢法中的六方呢?請佛陀慈悲給我指教!』
  
  佛陀就靜靜對善生說教道:
  
  『善生!你誠懇的心情我已知道,我很高興向你說教,你要用忘我的心來思惟我的教法。
  
  『善生!做人先要知道四種結業,什麼是四種結業呢?
  
  『一、知道殺生是殘忍的惡習。
  
  『二、知道盜竊是損人的行為。
  
  『三、知道邪婬是痛苦的根源。
  
  『四、知道妄言是虛偽的欺騙。
  
  『善生!做人更要不於四處作惡行,那四處?
  
  『一、永無滿足之自私的貪欲。
  
  『二、嫉妒驕狂之惱怒的瞋恚。
  
  『三、所作行業之後果的恐怖。
  
  『四、執斷執常之我見的愚痴。
  
  『善生!人若有這四種惡行,名譽日減,人不喜見,如同下旬的月亮,一天一天的減少;假如能夠離開這四種惡行,名譽日增,受人尊敬,像上旬的月亮,一天一天的增滿。
  
  『善生!有六種損財造業的事不要去做,那六種損財造業的事呢?
  
  『一、耽緬於酒。
  
  『二、喜好博戲。
  
  『三、閒遊放蕩。
  
  『四、迷於歌舞。
  
  『五、愛交惡友。
  
  『六、懈怠懶惰。
  
  『善生!耽緬於酒的人,常有六失:一是散失財帛,二是常生疾病,三是愛好鬥爭,四是惡名流佈,五是瞋恚粗暴,六是智慧日損。
  
  『善生!喜好博戲的人,也常有六失:一是財產日耗,二是雖勝生怨,三是智者所責,四是人不敬信,五是為人疏外,六是生盜竊心。
  
  『善生!閒遊放蕩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不護自身,二是不護子孫,三是不護財貨,四是常自驚懼,五是諸苦纏身,六是喜生虛妄。
  
  『善生!迷於歌舞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歌在何處,二是舞在何處,三是琴瑟在何處,四是講說在何處,五是鼓樂在何處,六是聚會在何處。
  
  『善生!愛交惡友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方便生欺,二是好喜屏處,三是誘他家人,四是圖謀他物,五是財利自向,六是好發他過。
  
  『善生!懈怠懶惰的人,亦有六失:一是不肯作務,二是不肯勤修,三是喜好美味,四是妄想紛飛,五是受人輕視,六是事業無成。
  
  『善生!耽緬於酒乃至懈怠懶惰的這六種損財的業是不能去造作的,假若去造作,家財一定日日損減,名聲一定漸漸受人批評。
  
  『善生!復有四種像是親朋好友的樣子,但實如怨家,這是應當覺察了知,那四種怨親呢?
  
  『一、有貪欲而假畏伏的人。
  
  『二、有所求而說美言的人。
  
  『三、有諂諛而來敬順的人。
  
  『四、有圖樂而來交友的人。
  
  『善生!有貪欲而假畏伏的人,第一你給他少了他望多,第二他給你小利要你報酬大利,第三畏懼你而勉強來親近,第四為求利益才和你相交。
  
  『善生!有所求而說美言的人,第一無論你的行為是善是惡,他都順從,第二等你有難的時候他就離開,第三見人有善事而來求助,他便密為隱藏,不使你知,第四見有危險的事情發生,他便排擊你而忘記恩惠。
  
  『善生!有諂諛而來敬順的人,第一見你有不好的行為他不勸諫,第二見有善事可作他不協助,第三見到有利可得的事他便趨承逢迎,第四見到有義無利的事他便後退。
  
  『善生!有圖樂而來交友的人,第一有喝有吃的時候和你為友,第二有賭博遊戲的時候才和你為友,第三有有淫逸放蕩的時候才和你為友,第四有歌舞出遊的時候才和你為友。
  
  『善生!前四種惡友要遠離,因為那些朋友只會自己墮落,我現在再告訴你有四種益友可親,那四種呢?
  
  『一、見非即來勸止。
  
  『二、有同情慈愍心。
  
  『三、樂於幫助他人。
  
  『四、苦樂皆不相棄。
  
  『善生!見非即來勸止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;第一見你為惡,則能遮止;第二為人正直,可作模範;第三慈心愍念,常思助人;第四示人善路,指導迷津。
  
  『善生!有同情慈愍心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,第一見你獲得利益則代為歡喜,第二見你錯犯惡行則代為憂急,第三稱人名譽道德不言人非,第四見人說惡便能制止。
  
  『善生!樂於幫助他人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,第一護你不令放逸,第二護你不令失財,第三護你不令恐怖,第四對談常作忠言。
  
  『善生!苦樂皆不相棄的益友,有四事可貴:第一永不揭發朋友秘密,第二災危之時永不捨離,第三為朋友願犧牲生命財寶,第四常相教誡,濟其恐怖之事。
  
  『善生!你要用聰明的慧眼,去認識這四種益友,和他們相交,人格自會提高。要知賢能的人,他有純潔清淨的心,有正當的行為,像燈火的光輝,可以驅除黑暗。蜜蜂很勤勉的採蜜而富足,螞蟻不懈怠的工作而積蓄,我望你散去這十分之二的財寶而來交諸善友,以十分之二維持生活,以十分之二經營商業,以十分之二供養三寶,以十分之二積餘以備意外之災。』
  
  佛陀慈悲的法語,像迷途上的指南,聽在善生耳中,他好像窮人遇寶,好像黑暗中見到光明,他五體投地的向佛陀頂禮,並對佛陀說道:
  
  『佛陀!您真是偉大崇高的佛陀,您的指教,沒有一句不有益於我們人生,您才是我們人間真正的導師。佛陀!我慚愧懺悔,我怎麼到今天才拜見佛陀,我現在願意把過去的一切迷妄捨去,請佛陀指教我,在佛陀的賢聖法中應如何來敬禮六方?』
  
  佛陀知道善生誠實的心,當即說道:
  
  『善生!在我的聖賢法中,亦當禮敬六方,是那六方呢?
  
  『一、父母為東方
  
  『二、師長為南方
  
  『三、夫妻為西方
  
  『四、親朋為北方
  
  『五、僮僕為下方
  
  『六、沙門為上方
  
  『善生!若是為人子者,當以五事侍奉東方的父母:第一、供養父母,不令缺乏;第二、凡所有為,必先稟白;第三、父母所為,恭順不逆;第四、父母正令,不敢違背;第五、父母正業,不為中斷;立宗祠守遺產,父母死後要布施。做東方父母的亦應以五事對待子女:第一、教育子女,不讓為惡;第二、指其善處,使有高尚品格;第三、慈愛入骨,教其廣博學問;第四、善為婚嫁,務使滿意,第五、隨時供給所需,協助事業成就。父母子女若能如此,則彼方安穩,沒有憂畏煩惱之苦。
  
  『善生!弟子敬奉南方的師長,亦有五事:第一、師來時起立歡迎,善為承順其意;第二、禮讚供養,恭敬受教;第三、尊重仰戴,不違其意;第四、師有教敕,敬順無違;第五、從師明理,善持不忘。做南方師長的亦應以五事愛護弟子:第一、順法調御,以愛教導;第二、誨其未聞,增廣知識;第三、隨其所問,令善解義;第四、示其善友,樂於交遊;第五、盡己所知,誨授不吝。師長弟子若均能如此,則彼方安穩,無諸憂畏煩惱之苦。
  
  『善生!為人夫者敬愛西方的妻子有五事:第一、相待以禮,相敬如賓;第二、守貞不二,使妻信任;第三、衣食隨時,不使缺乏;第四、威嚴不褻,體貼其愛;第五、委付家內,悉任主使。西方的妻子亦應以五事愛敬其夫:第一、早晨先起,打掃家內;第二、請夫先坐,然後入席;第三、和言愛語,不談粗言;第四、敬順其意,不可違背;第五、先承意旨,而後作為;夫妻若能如此,則彼方安穩,沒有憂畏煩惱之苦。
  
  『善生!為人當以五事親近對待北方的宗族朋友;第一、若有缺乏,布施給濟;第二、溫和愛語,恭敬禮遇;第三、利益均分,有我有他;第四、困難之事,助其成就;第五、誠實相待,不可欺騙。宗族朋友亦應以五事對待其人:第一、不令放逸,常常鼓勵;第二、不令失財,勸其惜物;第三、不令恐怖,助長其威;第四、屏相教誡,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     用黃金鋪地建立祇園精舍的須達長者,他的第七個最小的兒子,迎娶王舍城護彌長者的女兒玉耶為妻,玉耶生長得姿容秀美,身材楚楚動人,她自恃自己的美麗,對公婆固然是沒有孝順服侍,就是對丈夫或親朋也看不在眼中,有時眉目言談之間,還有輕慢侮辱的意思。
  
  須達長者討娶這一門媳婦,使一個和樂的家庭,不時發生無謂的糾紛,糾紛的原因,都是為了玉耶不能善盡婦道,沒有女子賢淑的德行。
  
  須達長者非常失望傷心,六個兒媳都能融洽相處,想不到本是大家閨秀的玉耶,小小年紀,竟然是這麼目無尊長。他常要子媳們不時的到祇園精舍去聽聞佛陀說法,唯有玉耶持著反對的意見,不肯前去。她說,就是佛陀法駕親來,她也不願相見。玉耶的增上慢,須達長者往往想用棍棒責打,使其悔改。但當玉耶知道公公有這樣用心時,她就哭鬧不休,口口聲聲的鬧著要帶自己的東西回歸娘家。
  
  須達長者知道教化玉耶,除了佛陀以外,是誰也沒有辦法,但玉耶就最不高興和佛陀相見,最不願意聽佛陀說法,這有甚麼辦法呢?
  
  有一天,須達長者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,到祇園精舍求見佛陀,對佛陀稟告道:
  
  『慈悲的佛陀!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來請佛陀相助,本來家醜不可外揚,但佛陀是我們眾生的慈父,惟有佛陀的智慧威德,才能調伏剛強難化的眾生。
  
  『佛陀!弟子一共生有七個兒子,六個兒媳都能孝順賢慧,唯有第七個兒媳玉耶,長得絕頂聰明美麗,但她驕慢異常,時時出言不遜,侮辱尊長。
  
  『我們本想常帶她來請佛陀開示,但愚癡遮蓋她的心靈,她非但不信,而且毀謗佛陀。她以為人生就是享樂第一,美貌第一,愛情第一,除此她什麼都不願關心。我們沒有什麼辦法可想,只得請求佛陀慈悲,為度化我這頑強的兒媳想個辦法。』
  
  佛陀察知須達長者的心,當即說道:
  
  『玉耶既不願前來,你又對她這麼愛護關心,那麼,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訪問一趟吧!』
  
  須達長者聽佛陀說要光臨他的家裏,驚喜感動得老淚橫流,當即奔向佛陀座前,頂禮佛足。
  
  佛陀帶領弟子,到達精緻的長者府中,長者夫婦,以及七子六媳都出來環繞佛陀三匝,以示歡迎,獨有玉耶逃避佛陀,不肯出來。長者命第七公子去叫她,但他回來說玉耶不在房中,長者心裏非常感到對不起佛陀。討娶這不賢慧的兒媳,而且辜負到佛陀的慈悲,這是全家的恥辱!但佛陀卻不以為意,反而安慰長者道:
  
  『你心中不要難過,等一會玉耶自會出來。』
  
  佛陀說後,身上像是放出萬道金光,照得所有的牆壁如透明的玻璃,大家這時都看到玉耶偷偷在佛陀身後的門縫裡偷望著佛陀。玉耶對佛陀雖有反感,但一見到佛陀的相好光明,過去的反感都一掃而光。她知道自己的身體已隱藏不住,只得出來站在佛陀的身旁,低著頭,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顏。
  
  佛陀沒有彎曲,心平氣和的說道:
  
  『玉耶!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,不名為美人,更不值得驕傲,而心行端正,有貞靜幽嫻的女德,受人尊敬,方可名為美人。姿容的秀麗,雖然可以誘惑迷醉愚人,但不能夠受人尊敬,不能夠叫人見到歡喜。女人如花似的面孔,柳枝似的身腰,雖然可以適宜作他人的玩具,但以此並不能算做很好的人。生為女人之身,注定她就具有三種缺陷和十種業障。三種缺陷是:
  
  『第一、在童年的時候,受著父母的管束,不能像男孩子那麼任性自由。
  
  『第二、出嫁以後,凡事要聽丈夫的吩咐,處處要依賴他人,自己沒有自由。
  
  『第三、到年老白髮龍鍾時,常給不孝的兒媳呵斥,阻礙一切自由。
  
  『除此三種缺陷以外,女人還有十種業障:
  
  『第一、出生的時候,因為父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,每見生下女孩,心中就厭惡不喜。
  
  『第二、在養育期中,父母認為女孩子不是自家之人,所以不盡心撫育。
  
  『第三、女子長大時一定要出嫁他人,為著結婚之事,使父母掛心。
  
  『第四、做女子的人,心常畏懼,不敢見人,每見人時,總是偷偷摸摸,鬼鬼祟祟。
  
  『第五、女子長大時,一定要別離父母,委身他姓,自己不能做主。
  
  『第六、女子懷妊時,身體種種不安,大腹便便,苦不堪言。
  
  『第七、女子生育孩童,疼痛難忍,難產之事,時有發生。
  
  『第八、女子一切要仰仗丈夫,心存恐懼,時刻掛心失去丈夫之愛。
  
  『第九、女子生性愛好虛榮,化妝打扮,浪費時刻,其實身常不淨,多於男人。
  
  『第十、女子心多猜疑嫉妒,好談是非,喜怒哀樂,身心恆常不得自在。
  
  『玉耶!女子有這種種業障缺陷,面容雖是美貌,但有甚麼值得向人驕傲?而且,青春美貌是暫時不實的東西,聰明的人絕對不願以此向人炫耀!』
  
  玉耶靜靜的聽著佛陀的法音,句句都擊中她的心,她畏縮的望望佛陀,問道:
  
  『那麼,女人怎麼做才好呢?』
  
  佛陀知道玉耶驕橫散慢慣了的心,此刻已收回來,所以又再慈和的說道:
  
  『玉耶!你問我女人怎麼樣做才好,我告訴你,你現在是人家的妻室,做人妻室的女人,應要奉行五道:
  
  『第一、要作母婦:敬愛丈夫,要有如父母愛護子女之心。
  
  『第二、要做臣婦:要把丈夫當做君王看待,自己猶如臣下。
  
  『第三、要做妹婦:視丈夫如同胞的兄長,夫婦要相敬如賓。
  
  『第四、要做婢婦:侍奉丈夫,有如婢女侍奉主人,常存恭敬尊重的心。
  
  『第五、要做夫婦:和丈夫要永遠孝養父母翁姑,和睦親族。夫婦要有恩愛之情,要有親愛之實。形體雖異、誓不二心,接待賓客,勤治家事,不談他人是非,不道人之長短。
  
  『玉耶!做婦女的對待丈夫要有上說的五種態度,除此以外,更要進一步奉行五善去除四惡,五善就是:
  
  『第一、早起梳頭洗面,遲睡當心門戶火燭,不可推諉別人。
  
  『第二、丈夫斥責,忍耐慎口,不可懷恨在心。
  
  『第三、一心守夫,唯恐不及,不可再生邪念。
  
  『第四、常願丈夫長壽,丈夫遠離時,整理家務,不可再懷二心。
  
  『第五、不念丈夫惡,常記丈夫的好處,有美味必先奉敬丈夫,不可先嚐。
  
  『奉行五善以外,還要去除四惡:
  
  『第一、未黑先眠,日出未起,丈夫斥責,反言相譏。
  
  『第二、美味先嘗,惡食與夫,對夫異心,常存邪念。
  
  『第三、不治家事,耽於遊戲,蒐人長短,說人壞事。
  
  『第四、愛慕虛榮,爭奇鬥妍,憎恨親族,賤視他人。
  
  『玉耶!婦女若能奉行五善,眾人愛敬,受人讚譽,禍不降臨,德及子孫;若是犯此四惡,夫家不喜,自身多災;現世之身,不得安穩,萬項事情,不能稱心。玉耶!你希望做行善的婦人呢?還是希望做行惡的婦女呢?』
  
  玉耶聽佛陀說後,感動得流淚道:
  
  『我錯了!我真是愚人,我聽了佛陀的教化,像從夢中醒來似的。佛陀!請容我懺悔,以後我一定善盡婦道,不起驕慢愚癡之心。』
  
  佛陀歡喜讚歎道:
  
  『做人誰能無過呢?知過必改,就是聰明的賢人了。』
  
  玉耶最後哀求佛陀為她授說六重二十八輕戒,她願世世生生,作一家庭佛化的優婆夷,須達長者的全家,也都為她祝賀新生。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釋迦佛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時,聽聞到提婆達多, 想要殺害佛的傳言,佛對兩旁的弟子們說道:「諸位比丘阿!提婆達多想要殺害我,並不是今天才開始,過去世就已經這麼做過了。」於是,釋迦佛為弟子們述說過去世與提婆達多之間的因緣:

 

在過去梵與王治理波羅奈國的時代,有一頭羚羊,以靠近湖畔的某個森林為棲息地。距離棲息地不遠處有一棵樹,有一隻啄木鳥在樹頂上築巢,另外還有一隻烏龜於湖中棲身。羚羊、啄木鳥與烏龜彼此互相友愛,情誼深厚,一同在森林裡愉快地生活。

 

森林外的村落裡,住著一位獵人,他以狩鹿出名,時常在森林內外四處遊走,尋找獵物的蹤跡。有一天早晨,他在湖畔發現羚羊的足跡,就用皮革製的繫帶與鐵製的鎖合成一個圈套,以此綁縛獵物的足部,再將圈套放置在羚羊平日飲水的地方,完成佈置工作後,獵人心情愉悅地離開森林。

 

夕陽西下,羚羊按照慣例至湖畔飲水,卻不小心誤踩獵人佈置的圈套,足部受鐵鎖所傷,極為痛苦,不禁哀傷地鳴叫。棲息於樹頂的啄木鳥與湖中的烏龜,聽到羚羊痛苦地叫聲,皆循聲而至,心裡想著:『羚羊的情況危急,我要怎麼搶救我的朋友呢?』機靈的啄木鳥向烏龜說:『你有牙齒,可以把皮革繫帶咬斷,我來想辦法讓獵人無法出門,共同努力拯救我們的朋友。』

 

在啄木鳥與烏龜達成共識之後,烏龜就開始用牙齒啃咬皮革繫帶,啄木鳥則飛往獵人居住的村落。拂曉時分,當獵人拿起弓箭準備出門,啄木鳥眼看時機一到,立刻在獵人住處正門前大聲鳴叫,並飛到獵人面前用翅膀奮力拍擊他的臉部。獵人認為啄木鳥是不祥的鳥,又被啄木鳥的翅膀敲打,便決定暫時返回室內休息。

 

過了不久,獵人又準備持弓箭出門,啄木鳥心裡判斷獵人上次由正門出發,這次應該會由後門出發,於是飛往後門伺機而動,趁獵人要出門時,再次飛到獵人面前以翅膀撲打獵人的臉部。經過啄木鳥再次騷擾,獵人只好再回到屋內,一直等到日出以後才出發前往森林。

 

當獵人開始向森林移動,啄木鳥就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森林,向羚羊告知獵人再過不久就會到來。此時皮製繫帶只剩一條尚未咬斷,然而烏龜的牙齒早已破裂,血流不止,沒有辦法啃咬任何東西。羚羊看著獵人以疾如電光的速度奔跑而來,情急之下,以極大的力氣拉扯皮製繫帶,所幸皮製繫帶因而裂,羚羊也立刻逃入森林之中。啄木鳥眼看羚羊已經獲救,遂直接飛到樹頂上觀望,可憐的烏龜因為力氣用盡,當場平躺在地,無法移動。

 

獵人來到圈套旁,將躺在地上的烏龜放入布袋裡,再掛到枯朽的樹幹上。羚羊回頭看見烏龜被獵人捉住,心想:『朋友的生命危在旦夕,不能不去拯救牠。』可是羚羊體力也已經到極限,移動的速度愈來愈慢,終究被獵人發現牠的行蹤。獵人眼看羚羊體力漸弱,就拔起弓箭射殺牠。此時,羚羊用盡全力盡量與獵人保持距離,並將獵人引入森林深處,再將自己的足跡隱藏起來,走其他條路回到湖畔。

 

羚羊利用頭上的角把布袋從樹幹上挑落下來,並在地上將布袋扯壞,營救困在布袋裡頭的烏龜,啄木鳥這時也從樹頂上飛了下來。羚羊誠懇地向啄木鳥及烏龜表示:『我的生命因為獲得兩位的幫助與保護,得以從生死關頭中平安歸來,你們已經盡了朋友應該做的本份。等一下獵人回到這裡,一定會想要捕捉兩位。所以,啄木鳥呀!請您帶著子女到他處居住吧。烏龜!也應該早點回到湖裡才是。』於是,啄木鳥與烏龜就依照羚羊的指示行動,迅速離開。

 

過了不久,獵人從森林深處回到湖畔,看著地上破掉的布袋,羚羊與烏龜也早已不見蹤影,不禁心情沉重,垂頭喪氣地返回村落。羚羊、烏龜與啄木鳥之間的友情,也一直存在於牠們的心中,彼此相互信賴,並以其所受業報於輪迴中流轉。

 

釋迦牟尼佛於說法最後說道:「當時那位獵人就是提婆達多,啄木鳥是舍利
弗,烏龜是大目犍連,羚羊則是我。」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純陀供養毒菇說起

最後供養

佛在靈山說完了法華經,那年佛八十歲。佛知駐世因緣已盡,落葉歸根是古印度的習俗,涅槃要在故鄉,故而佛開始往西北方前進。

 每到一村,村民圍繞佛陀求法,哀求佛陀多待幾日,佛陀欲滿眾願,但風濕痛又要趕路,台灣話叫「拖命」說法。大臣禹舍,將佛經過的路建牌樓,取名「瞿曇門」,佛渡船的碼頭,命名「瞿曇碼頭」。

佛陀與弟子們渡過恆河,天氣酷熱潮濕又下雨,佛身體更不適,以定力克服。到達毘舍離,佛預告再三個月涅槃,依大眾求法的殷切看,三個月是趕不及到家鄉的。

一日路經波婆村,世尊一行接受金銀匠--純陀的齋供,純陀煮了一桌好菜,其中一道旃檀耳,純陀並不知道它是有毒的菌菇,佛說旃檀耳只准他吃。齋畢,佛說法及祝福純陀一家並叫純陀把吃剩的旃檀耳埋到地裡。

世尊繼續向拘尸那城前進,半途毒性發作,腹痛下痢,只得往拘尸那林休息。世尊躺在娑羅雙樹之間,阿難把一袈裟折成四折,讓佛墊著背,以減輕背痛。

 

仙人墮作飛狸

一百二十歲的婆羅門仙人--須拔陀羅,匆忙趕到,阿難請他不要來跟世尊辯論,佛疲憊不堪,即將入滅。須拔陀羅急說不來辯論,哀求見佛,開解幾項斷惑的疑問。佛叫阿難莫要阻攔,須拔陀羅是最後弟子,讓他來見。

佛說了一日一夜涅槃經,須拔陀羅當場證阿羅漢,佛還跟他說:「我出家時,曾到王舍城外的森林裡,拜你的師父鬱頭藍弗學四禪八定,我一成佛,想到度他,但他已死去一日。你的先師不能斷一切諸有,如今在非想非非想處天,命終會作一世飛狸。」須拔陀羅不解,佛說:「一次你師在樹下修禪,小鳥唧唧喳喳叫, 無法入定,起了瞋心;他移到水邊禪修,魚兒噗嗵噗嗵跳,又無法入定,遂發惡念:(若為飛狸,上樹吃鳥,入水捕魚,趕盡殺絕) 。所以有句話,告誡我們說:「寧動千江水,勿擾道人心」。

須跋陀羅請佛住世未果,為表敬佛,先佛入滅。就如舍利弗及許多弟子,還有大愛道、耶輸陀羅,聽到佛將涅槃,都紛紛趕在佛陀之前入滅。(耶輸陀羅是摩耶夫人的哥哥所生之女兒。)

 

 最後與第一阿羅漢

須拔陀羅為佛世最後弟子,其因緣是這樣的:久遠劫之前,有一森林失火,百獸狂奔逃命,卻為一深溪所阻,生死交關之刻,一鹿王趴在溪上,以身當橋,百獸得以過溪,鹿王支撐不住之時,回頭一看,還有一老兔跑來,鹿王忍著最後一點力氣,讓老兔過溪,才墜落犧牲。當時的鹿王就是現世的釋迦佛,老兔就是須拔陀羅。

就如憍陳如是第一位阿羅漢,豈是沒有因緣的?金剛經:「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於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。仙人身被割截不但無瞋,還發願將來成佛,第一個度歌利王。當時的歌利王就是憍陳如,被節節支解的忍辱仙人就是釋迦佛。

 

 初轉法輪

話說世尊成道後,於四個七日裡,在伽耶山附近的樹下,自己受用解脫之樂。第一個七日,在成道的菩提樹下。第二個七日,在阿踰波羅樹下,期間魔王波旬,來請佛入滅但未果。第三個七日,在目真鄰陀樹下,期間遇暴風雨,目真鄰陀龍王見之而以己身護佛。第四個七日,在羅闍耶恆那樹下,期間提謂與波利二位商人路過,以麵蜜供佛並皈依佛。另一方面,世尊成道後,在定中現圓滿報身--盧舍那佛,為法身大士宣說[ 大方廣佛華嚴經 ],三個七日。

世尊因梵天王之請,出山說法,從伽耶山赤腳徒步到將近三百公里遠的鹿野苑,找到曾經陪伴世尊六年苦行,已分別八十天的五位行者,向他們三轉(示相轉、勸修轉、作證轉)四聖諦。五位之中的憍陳如,在世尊示相轉後,即證四果,成為世尊的第一位阿羅漢弟子,時憍陳如將近七十歲。其他四位也先後證果,世尊也就在鹿野苑度過第一個雨安居。 

 

最後遺教

佛答覆阿難之問,告訴阿難等弟子:入滅後以轉輪聖王之禮入殮。以戒為師,以四念處為住,對惡比丘默擯置之,經首安[如是我聞]。佛最後說了遺教經,以慈父之悲切心,囑咐弟子以戒為師,出離為要。遺教最後一句,令人鼻酸:「汝等比丘,常當一心,勤求出道;一切世間動不動法,皆是敗壞不安之相。汝等且止,勿得復語,時將欲過,我欲滅度,是我最後之所教誨」。是時,世尊上升虛空,現金剛不壞、紫磨金身,數次告眾:[我欲涅槃]

一代聖哲、三界導師、四生慈父,這一世應度已度,未度已作得度因緣,覺行圓滿;降回地面,作吉祥臥,頭在北,面向西而涅槃。時在農曆二月十五日午夜,是時大地無聲,烏雲遮月,天空赤熾,天人悲慟,百花萎謝,林木變白,百獸哀鳴,河溪乾涸,大地震動。弟子合掌圍跪,神情靜寂,實則肝腸寸斷。  

 一連數日,來娑羅雙樹間瞻仰佛容及供養的各國國王、百姓,川流不息;三界諸天,備無量香花、寶旛,悲哀供養。第七日阿難將佛入殮,金棺移到天冠寺。

佛遣優波離升忉利天宮,訃告佛母摩耶夫人,佛母生大悲苦,哀降天冠寺,佛從棺裡坐起來,多方安慰佛母並說無常、無我法,佛母才寬心回天宮。 佛是大孝者淨飯王娶天臂城善覺王的么女摩耶為后,同時娶善覺王的長女摩訶波闍波提(大愛道)為妃。佛母生悉達多太子,任務完成,七日後升忉利天,佛母發願永為賢劫千佛之母。佛母升忉利天,太子就由摩耶夫人的姊姊大愛道來扶養。大愛道後來生了儀容第一的難陀。

太子六年苦修時,形骸枯瘦如乾柴,佛母曾悲憫的來探望過。佛成道第五年回國說法,父王淨飯證法眼淨(須陀洹果),佛並度了幾位王子出家,這次回國七天,住在宮外。佛成道第七年的夏安居,升忉利天為母及天人說法三個月。淨飯王九十三歲那年,佛又回國為父臨終說法,參與扶棺。

 

 七國起兵,爭佛舍利

迦葉尊者在耆闍窟,定中倏爾心驚,知佛涅槃。與五百弟子,以敬佛故,不敢飛行,疾行七日,趕至天冠寺,撫棺痛哭;佛從棺裡伸出雙足,尊者向佛誓言宣揚佛之大教,佛才收足入棺。佛涅槃第十四日,佛以三昧真火荼毗自身,因世間俗火無法火化佛體。

拘尸那國王派大力士與咒師,日夜盯著真身舍利,謂佛舍利為拘尸那國所有;此舉引起其他七國不滿,紛紛起兵來理論,各國重兵,層層圍繞拘尸那城,一觸即發。婆羅門一香姓長老,大力奔走呼籲,說佛為最和平者,舍利不可以戰奪,理應平分迎回建塔供養。

後由阿闍世王主持均分;忉利天主分得佛上顎一牙。香姓長老請得裝過舍利的空瓶;必波延那婆羅門居士,請得荼毗處的灰燼,都視為無上珍寶。

 

 王入拍球地獄

公推阿闍世仲裁分佛舍利,我猜原因有二:琉璃王滅了釋迦族不久,王宮起火,琉璃王葬身火窟,迦毗羅衛國併入阿闍世王的摩揭羅國版圖,國力掘起,這還是次要原因。主因是阿闍世對佛虔敬得五體投地。王現世報,全身生瘡,腐爛臭穢,群醫無策,佛為之入月愛三昧,以三昧慈光救治。王死後應墮阿鼻地獄,因於佛前求哀懺悔,使得死後僅受拍球地獄之報,神識一入阿鼻,有如拍球,旋即彈出。王後半生以生命護持、弘揚佛法的功德力,彈出阿鼻即轉生四天王天。故王對佛,尊敬到無以復加。

在王未知佛已入滅時,迦葉尊者定中觀知,王若獲此噩耗,將吐血而命危。故迦葉與大臣商得一計以救王,就是畫佛八相成道圖,一相一相為王解說,說到最後一相[涅槃],強調佛的化身終有離開世間的一天,但佛的法身盡虛空、遍法界,時時護念我們。如是給王多方心理建設,才透露佛實已涅槃,王雖未吐血,還是昏厥過去。王對佛的虔敬,由此可見。

王又怎麼會死後墮阿鼻呢? 因緣 [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]有述,這裡僅扼要交代。因王為太子時,造反而害死其父頻婆娑羅王,又幽禁韋提希母后,加上幫著提婆達多(調達),要取世尊的命,因是之故,種下阿鼻之報。

 

 囚母剁父腳跟

頻婆娑羅王被太子阿闍世囚禁二十一天未死,太子查知原來是母后在身上塗蜜麵,穿衣遮蓋,又挖空瓔珞裝葡萄汁,帶進牢裡供給國王。太子大怒欲殺母,為諸臣力阻,只好幽禁母后於深宮。又查知王在牢裡,每日以靠窗仰望世尊所在的靈山及憶佛念佛為精神寄託。佛也遣目犍連尊者飛來為王授八關齋戒,遣富樓那尊者飛來為王說法。太子即刻命人剁掉王的腳跟,叫王無法靠窗站立,並封死窗戶,要王在黑暗中餓死。阿闍世因聽法華經的功德,延長了壽命,在位三十二年後,被自己的兒子奪位殺死,墮拍球地獄。他的兒子同樣被自己的兒子所殺,如此悲劇,重演五代。

 

 仙人一死,皇后懷胎

王為何要造反呢?王為太子時,提婆達多為獲得護持,煽動太子殺父奪位並洩露出太子的身世祕密。提婆達多說:頻婆娑羅年將老,韋提希卻一直無孕,深恐王位無子繼承,求教於占師,占師言三年後王后得孕,王不解,占師言山有仙人,三年後命終,轉世為太子。王不耐等三年,派兵入山殺仙,仙斷氣之際問殺因,兵言:王請你來投胎,仙詛咒以殺報殺,故仙是未生就懷怨。

仙死后即孕,十月懷胎產下太子,古印度習俗家有嬰兒,須請相師看相,相師言太子長大殺父害母;王不信,言太子長大,即接王位,怎會殺父害母?相師言必殺。王心惶恐,憶起遣兵殺仙,莫非殺業難逃,越想越慌,於是不想養育,將嬰兒從樓上拋下,嬰墜地大哭,王聞哭聲心肝碎裂,狂奔下樓抱嬰,所幸嬰只折傷一指,嬰哭王哭,感人肺腑,賺人眼淚。王自心發誓,以生命及所能愛護太子。譬如太子童年,身長毒瘡,必須先取出毒膿及爛肉才能敷藥,王不假思索,以口吸膿吸爛,又怕太子痛,輕輕吸,吸到乾乾淨淨,這些事太子都不曉得。提婆達多只挑殺仙拋嬰這一段,加油添醋,激起太子殺心。

 

出佛身血

提婆達多提議,太子殺父篡位作新王,而他殺佛領僧作新佛。馬上向太子借一巨象,以酒灌象令醉,再驅象踏佛,不料醉象狂奔到了佛前,卻跪下流淚,伏地受法。一計不成提婆達多又生一計,埋伏山巔,見佛路過,與其徒眾推巨石砸佛,碎片噴出,刺傷佛的腳指流血,巨石為山神撥開,提婆達多犯了[出佛身血]。提婆達多曾公開要求佛陀交出僧團的領導權,為佛斥退,就帶走附和他的數百名比丘離開,犯了[破和合僧]。提婆達多也曾打死蓮花色阿羅漢,犯了[殺阿羅漢]。五逆就犯了三項,阿鼻地獄的烈火在等著他。


佛字未念出,已墮地獄

淨飯王有三個弟弟。提婆達多與阿難為淨飯王之大弟所生,摩訶男與阿那律為淨飯王之二弟所生。簡單介紹一下摩訶男:
因佛出家,迦毗羅衛國的王位就由摩訶男繼承,琉璃王起兵滅釋迦族時,摩訶男為救族人,跳入水中,將頭髮綁在水底一根粗重的枯木上,犧牲自己,使得更多族人,能夠逃生出城。這個故事很長,現在只能講這麼一點。

提婆達多最後一次殺佛是用劇毒塗在指甲裡,想利用頭面禮足時,以指毒刺入佛腳,不料惡貫滿盈,都還沒見到佛、拜到佛,提婆達多腳下之地忽然裂開,危急之際,提婆達多欲唸南無佛,但事發突然,只唸出[南無][]來不及唸出,已墮入阿鼻。

提婆達多整日想殺佛,豈非無有因緣?有因必有果,有果必有因。佛自說 [九惱]之一的 [調達推山] 因緣 : 在塵點劫之前,有一對同父異母的兄弟,老父臨終交代,兄弟要同心,遺產要均分。但哥哥想獨吞遺產,於是邀弟弟登山,至山頂利用弟弟不注意時,推弟弟墜落,怕弟弟不死,再砸下巨石。當時的哥哥就是現世的釋迦佛,弟弟就是提婆達多。

提婆達多殺阿羅漢,是在佛晚年,因想取佛而代之,處處叛逆。一日故意不守戒律,沒洗他的那雙髒腳就進禪堂踩蒲團,阿羅漢尼蓮花色,制止他的行為,提婆達多不道歉還用力揮來一拳,當場打死蓮花色。一拳就能致命嗎?!想當年釋迦族的太子們,在競技場上比賽武術,悉達多第一名,難陀第二,提婆達多第三,這三名都是大力士。當時悉達多太子一箭射穿七個牛皮鼓。


三世亂倫果報

說到被提婆達多揮拳而圓寂的蓮花色羅漢尼,她未出家前三世亂倫的悲慘身世,相信是世間僅有且空前絕後的,故事情節很多,我就挑重點說。過去世,蓮花色的丈夫是商人,有次外出批貨,一去不返。一日她看到一位辟支佛,虔誠心起,拿飯食供養,辟支佛現廣大神通感恩她後要她迴向,她順口說願來世美如蓮花,人見人愛;又說來生也要有這樣廣大的神通。蓮花色後來從事鴇母,為人媒介色情。

前世當鴇,只要有錢賺,管他誰配誰。到了這一生,果報來了,長得美如天仙,千嬌百媚,身溢花香,皮膚白裡透紅,色如蓮花,取名[蓮花色]。二十八歲招婿,古印度風俗分娩要在娘家,生下女嬰小蓮。作月子期間,她撞見夫婿與寡母私通,氣憤之下將小蓮拋給夫婿,夫婿沒接好,小蓮後腦勺撞到床角,破皮流血。蓮花色憤而離家流浪,後被一喪偶的富商接納為妻,富商得此美妻,從此不瞄別的女人一眼。一日富商出外批貨,剛好這天是當地少女節,街上美女塞路,富商好奇去湊熱鬧,竟然看到一位與蓮花色一模一樣的少女,一番周旋,將少女帶回金屋藏嬌。紙包不住火,蓮花色要丈夫把小妾接回家裡,願以姊妹相稱。一日蓮花色為小妾梳頭,發現後腦勺有一疤痕,細問之下原來是女兒小蓮,痛如刀插心臟,嚎啕的跑出家門。為向命運宣戰,報復男人,乾脆作神女。憑著國色天香,曼妙姿色,萬人痴萬人迷,想一親芳澤的恩客,既使砸下重金,也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天。

蓮花色為維護身價,懷胎就偷生且央婢丟棄,這些年棄一男嬰於東城,棄一女嬰在西城。東西城的守將歡天喜地,咸認是上天賜給的龍子鳳女,於是東西兩將相約日後要當親家。

東城男嬰、西城女嬰各長大成少年與少女。一日東城少年的朋友開同樂會,集資請來天下第一美女--蓮花色坐陪,東城少年應邀參加,一見蓮花色,艷麗絕世,驚為天人,幾番約會,拜堂成親,不久生下一子。為了履行東西守將兩家結為親家的盟約,東城少年又娶了西城少女。一日西城少女抱著東城少年與蓮花色所生的男嬰,坐在家門口。合該蓮花色的業報已盡,得度因緣成熟。目犍連尊者來到她家門口,向西城女說了一首偈子:

【這是你的同胞之弟,
   也是你的胞兄所生,
   你的丈夫是他哥哥,
   但你也是他的姨母,
   他的生父是你繼父,
   繼父做了你的丈夫。】

蓮花色在屋裡一聽這偈,一陣顫抖後悶絕昏厥,後由目犍連接引入大愛道比丘尼僧團。因親身經歷這悲慘的人倫遭遇,一心只求出離濁惡的世間,故發露懺悔,修定勇猛不懈,不久證得阿羅漢,且神通深不可測。


見法才是接佛人

比丘中目犍連神通第一,比丘尼中蓮花色神通第一。隨舉兩例,說說蓮花色的神通。佛升忉利天,為母說法畢,下凡時弟子爭相想搶第一個接駕;蓮花色以神通,化成九十九億天兵天將圍繞的轉輪聖王,以此磅礡陣容排開人群,第一個接到佛陀。不夠佛說:[妳接到的只是我的色身,須菩提入定觀空,接到的是我的法身,見法入法之人,才是接佛的第一人]


出家前,被凌辱的妙賢

又有一次以神通救了妙賢比丘尼。妙賢過去世是神女,一次收了五百男子的錢,卻未履共樂通霄之約,後又沒有退錢還人,轉到這一生,果報來矣。這一世的妙賢秀外慧中,因妙賢與迦葉雙方父母的堅持,兩人在未出家時結婚。但在新婚第一天,兩人即立誓,互不相觸,各修淨業,同求出世,如此經過十二年。迦葉待雙親去世後出家,皈依佛陀,證得阿羅漢。迦葉離家將近四年了,音訊杳然。

妙賢自行出門求出家,結果投錯教門,拜錯師父,進了裸形外道裡。不幸被外道五百男徒,日日蹂躪,經向裸形教主晡刺拏哭訴。為不失這五百人的護持,教主不敢處裡,只下一道荒唐至極的命令,要五百人分成兩班,隔日一輪,以減少妙賢每日被凌辱的次數。不久王舍城有供養大會,裸形外道群出應供,妙賢才得以逃脫此暗無天日的命運。不料一日在城裡托缽,被一大臣無故抓住,獻給國王邀功,妙賢暗暗叫苦。蓮花色騰空呼尋,才救出妙賢,飛回大愛道領導的比丘尼寺,妙賢後來成為宿命通第一的羅漢尼。

 大愛道出家經過

佛成道十四年,回到祖國處理父王的葬禮後,駐在城外。大愛道以六十多歲之高齡,代表五百釋迦族婦女,求佛讓她們出家,前後三次覲見,每次請求三次,佛都未答應。佛說女人在家修行即可,不應出家,因女人有五障、八十四態。但她們毫不灰心、退心,全體剃除秀髮、著壞色袈裟,再去晉見世尊,不料佛已離城,大愛道領著五百婦女,苦苦追趕一日一夜,佛還是沒有改變原則。最後阿難以大愛道對佛有養育之恩,再三之求請下,佛始許以不得踰越八敬法為前提,答應大愛道出家之請。自此才有比丘尼僧團之始,故大愛道為比丘尼之鼻祖。不久她們都除卻八十四態,陸續證得阿羅漢。世尊在靈山法會上,對大愛道、耶輸陀羅及比丘尼僧團六千人,都授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,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,漸具佛道,當得作佛。大愛道一百二十歲時,向佛請求涅槃,得佛印可,即與五百羅漢尼示現入滅。

 

  百年一味

佛滅後九十天,於王舍城外七葉窟,由阿闍世建築精舍,供迦葉所招集的五百羅漢居住並供應一切所須,進行第一次集結,阿難誦四阿含、譬喻經、法句經。優波離誦戒律,眾羅漢印可為佛說,歷時三個月(另一說七個月)。佛滅後僧團由迦葉領導,二十年後迦葉已一百多歲,大法傳阿難,之後傳末田地,之後傳商那和修,之後傳優婆鞠多,[百年之間,五師相傳,法水一味]

 

多聞第一的因緣

阿難過去世是一位富翁,一日一沙彌口中唸唸有詞來化緣。富翁問:為何化緣還要一直唸個什麼?
沙彌答: 每天要背偈頌。

富翁: 每天背幾首?
沙彌:因為還要化緣,只能背十幾首。

富翁假如由我來供養,一天可背幾首?
沙彌:百來首。

於是富翁發心護持沙彌九十天,讓他能夠專心背誦。結果沙彌在這九十天裡,背了一千首偈頌。這就是阿難成就多聞第一的因緣之一。


恆河空中涅槃

阿難法傳末田地時,已一百二十歲了,一日聞一沙彌吟:[若人生百歲,不見水潦鶴,不如生一日,而得睹見之]阿難非常感傷,水潦鶴是白鷺鷥,見牠何用。正確是[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知]。加上當時摩揭羅國與毘舍離,開戰在即,阿難就選在兩國交界的恆河中央空中,以三昧真火荼毗自己,兩國人民與國王伏地痛哭,恆河兩岸之土,因淚成泥。兩國各得尊者舍利一半,從此兩國不再戰爭,尊者救了千萬人的生命。


迦葉尊者的前生

說一下迦葉尊者的前世:摩揭羅國有一婆羅門長者,才高智深,財富無量,但無子息。求他家的畢缽羅樹神多年,依然沒有孩子,終於生氣了,對樹神說:[我誠心拜你多年,祢都不肯給我一個孩子,再拜祢七日,如果還是不能如願,我只好將祢砍掉燒了]。樹神非常緊張,求於四天王,四天王稟報帝釋,帝釋在閻浮提內找不到有福德的人,能作長者的兒子,轉呈梵天王,梵天王以天眼看到初禪天有一位天子,福德俱足,且將命終,就來對他說:[你去人間,作這婆羅門的兒子]。天子說:[婆羅門多邪見,我不願意;我要了脫生死]。帝釋與梵天王向他保證:[我們會護念你,不令你落入邪見,並讓你出家證果]。天子才答應,於是投胎長者家,後來成為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。


雞足山等彌勒

迦葉尊者於佛成道後的第三年皈依佛,皈依後的第八天即證阿羅漢。迦葉尊者至今還活在世上,上世紀法國柏格森博士一日於印度雞足山,忽然見到迦葉,又驚又喜,博士當場皈依尊者。

迦葉法傳阿難後,躍升虛空,到佛八個舍利塔,一一禮拜,再回王舍城欲向阿闍世王告別,衛兵說王在睡覺,尊者就帶著佛的衣缽逕往雞足山。到達時,山峰自然裂開,尊者步入禪坐後山又合起。王得知迦葉入滅,悲痛無比,求阿難帶他同往雞足山,二人來到,山峰裂開,見迦葉端然入定於內,王拜倒在地,哭聲震天,山峰又自然合起。尊者以神通力,維持色身,等待當來彌勒下生,將釋迦佛的衣缽傳給彌勒佛。

 

佛恩浩蕩
佛陀十九歲那年的農曆二月八日出家,三十歲那年的十二月八日成道,說法四十九年,弟子眾多,教化疆域遼闊,所發生的史事之多,不是幾天幾夜就能說得完的。走筆至此,篇幅已多,就此打住,下回有緣再續。

世間若無佛法,眾生永遠沉淪,不知常淨我樂是什麼;永遠身處虛幻的世界,追逐著財色名食睡,迷惑、造業、受苦,不知離苦得樂是何物。今年四月三日是農曆二月十五,為佛涅槃紀念日。佛恩浩蕩,昊天罔極,謹以這篇啦啦喳喳、東拉西扯的拙文,緬懷佛恩。並願日日憶佛念佛,憶佛德行、願力;憶佛為度化娑婆眾生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。也願追隨方丈明光法師,首座和尚悟興法師,修三學、息三毒。  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何必妄想

心是所有法的先導,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腦,
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,
人若造作身、口、意善業,
一定有樂,如影不離形。(偈2)

  瑪塔侃達理是個年輕的婆羅門,他的父親非常吝嗇,從來不布施。即使瑪塔侃達理是獨子,但身上所帶的首飾也是父親為了省錢,而親自打造的。所以當他患了黃疸病時,他父親也不請醫生來治病,終於使他病入膏肓。他父親知道他快要逝世時,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,以免來家裡的人看到他父親的財富。

  當天早上,佛陀出禪定後,透過神通看見瑪塔侃達理躺在走廊上。所以當佛陀與弟子到舍衛城去化緣時,就走到瑪塔侃達理家門口,向瑪塔侃理放光,吸引他注意。這時候的瑪塔侃理非常脆弱,所以看見佛陀時,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,但也因此獲得一些幸福感,而這就足夠了。當他內心充滿對佛的信心而逝世時,便往生至忉利天。

  當他在忉利天看見父親在墓地為他哭泣時,化身恢復原來的形像,出現在墓地,向父親說他已往生忉利天,並勸請父親親近佛陀、布施並且聽佛說法。他的父親便遵照他的話去做。

  佛陀說法後,有人就問,人可不可以只在心靈上信仰佛法,而沒有任何慈善行為,也不持戒,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嗎?佛陀就請瑪塔侃達理現身,瑪塔侃達理於是從忉利天下來,親自向他們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了。聽完他的話後,大家才確實相信瑪侃達理只因為內心皈依佛陀,就獲得往生忉利天的榮耀。

  聽完佛陀說法,他父親從此明白佛法,並把大部份的財富布施出來。

備註: 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場合說法,用來說明善惡業不可避免的業報。人會受到過去和現在所作之業的影響,而在現在或未來適當的時機受此業報。人必須為自己的幸福和悲慘,負大部份責任;人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獄;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,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。佛法教導世人要自我負責,也主張因果報應。人造作業,會受業報。但仍有解脫的可能

 

‧摘錄自‧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瞎眼的阿羅漢

心是所有法()的先導,
心是所有造作的主導,
若人造作身口意惡業,必定受苦報,
一如牛車緊隨牛的足跡。(偈1)

  有一天,盲尊者迦丘帕喇到祗樹給孤獨園向佛陀問訊。當天晚上經行時,他意外踩死一些昆蟲。第二天早上,精舍的其他比丘前去找他時,發現這些昆蟲的屍體,他們認為尊者犯了戒,就向佛陀報告這件事。

  佛陀首先問他們是否親眼看見尊者踩死這些昆蟲,他們回答說沒有。

  佛陀就勸告他們:「正如你們沒有親眼看見他殺生,他也看不見這些昆蟲;再說,身為阿羅漢,他沒有殺生的念頭,所以並沒有犯戒。」

  他們接著問佛陀,尊者的眼睛為什麼會瞎掉?佛陀就以下面的故事來說明業力的影響:

  迦丘帕喇的某一前世是醫生,卻故意使某個女人的眼睛瞎掉。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:
  該女人答應迦丘帕喇,如果能夠徹底治好她的眼病,她和兒子願意做他的僕人。但後來她卻害怕真的變為僕人,就向醫生撒謊,說她的眼睛愈來愈壞,而事實上,卻已經完全痊癒了。醫生很清楚她在騙他,所以為了報復,就給她另一付藥方,終於使她的眼睛完全瞎掉。

  由於這罪行,這醫生在往後很多世都是瞎子。

  佛陀接著說,惡業會跟隨造業的人,就像車輪尾隨牛的足跡一樣。

 

備註:

  1. 「法 」(dhamma)有多重意義,此處指的是業(kamma) 或代表行 (cetana) 的業,或任何伴隨道德或不道德的意識而來的心理狀態。本品的法指的是不善法(邪惡的心理狀態),若沒有心的作用,不會生起任何心理狀態,所以說心是所有善惡心理狀態的先導。
  2. 行:最重要的心理狀態。佛:「行即是業。」
  3. 心是所有作為的先導,是實行和衡量所有行為的主要因素。

 

‧摘錄自‧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
 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 神童的嘆然一笑         出處:佛弟子文庫

 

古時候有一位證到阿羅漢果位的修行人,住在深山中保任。山腳下的村落裡,有一位七歲神童,由於他宿世的善根,小小年紀就體會到人世的無常與短暫,一心想探究生命來自何處?歸向那裡?於是辭別母親,出外尋師訪道。當他來到深山時,巧遇阿羅漢,便請求阿羅漢收他為弟子。出家後的神童恭敬的隨侍在師父身旁,依照師父的教導用功,不論是誦經、打坐、參禪,他都能一心專注,心無旁騖,很快的就契悟到這念心。在師父的指導之下,神童繼續不斷的在這念心上用功,不到一年,他的修行就達到能眼觀一切處、耳聞一切聲,並且通曉宿世一切因緣。

    有一天,神童入定,在定中觀察到自己過去生,不禁嘆然一笑;阿羅漢就問他:‘為什麼因緣而笑?’神童回答:‘我在這個人世間,曾經五次投胎在五個家庭。第一位母親生我的時候,鄰家也同時產下一子,但是我與第一位母親的因緣非常短,出生後僅僅幾日我就夭折了,第一位母親常常因為看見隔壁的孩子而觸景傷情。當投胎到第二位母親家,我在最討喜的年齡就又夭折了。第二位母親因為一直思念她活潑、聰明、可愛的孩子,心中抑鬱、悲痛、憂傷。第三位母親生我後,不到十年,我又匆匆離開人世。我與第四位母親還是緣薄,在未滿二十歲的時候因為意外而死;這二十年來的相處,一旦死別,母親始終憂傷、絕望、無奈,生活在無止盡的苦悶中。這一生,我是第五位母親的孩子,由於自己內心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,七歲時決定辭別母親,尋師求道。感恩師父的慈悲教導,指出一條菩提大道,成就了弟子的道業。我在定中,看到今世的母親在家中日夜啼哭,說:“我的孩子為了學道而離家,不知道身在何處?不知道是否挨餓受凍?如今生死未卜,也不知道能否再相見? ”’
    
每一世的母親都為了我這個孩子愁憂悲苦,由於自己已經知道宿世的因緣,了解生命的真相,生命的長河是無止盡的流動,每一生、每一世都更換不同的身形來到世間。這個身體或為男、或為女,或高、或矮,或窮或富,生命的時間或長或短,都有它的前因與後果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,緣盡就消失了。即便曾為母子,當因緣結束後,換了不同的身形,就算兩人擦身而過,卻也互不相識,但世人看不清這緣起緣滅的真相,往往為聚散離合悲喜交加,迷失自己的本心本性。我現在已不再受生死輪迴的苦果,因此憐憫五位母親為情羈絆,五位母親反而感嘆我命薄,如果能讓母親們了解生命的真相,她們就不會再愁憂苦惱了,這才是報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呀!’
   
‘世上的人不知有生就必定有死,且生離死別皆在轉眼之間,所以鎮日追求名利情慾,始終身陷生死的泥沼中無法自拔。慶幸自己及早覺醒,入山求道,蒙佛恩及師恩啟發教導,收攝六根,不造諸業,不起妄念,心地清淨,才能夠早成道果,得神通力,見到過去生的種種事情。這令我更加愍念世人,如果不卸下情愛的枷鎖,又怎能出離生死的輪迴呢?但眾生的根器尚未成熟,如果現在勸告他們,只會引發爭執罷了;想到這裡,我也只能嘆然而笑。’
   
神童遂說一偈語:‘不斷恩愛索,奮飛難如志;不離情識障,如何脫生死?誰為真種子,其惟自覺悟,眾生根未熟,勸化變齟齬,去矣復何言,一笑當慧炬。’說畢,便現神通飛身而去。
 省思
 
世人往往將情愛視為甜蜜,殊不知飲用一滴即令人醉,不僅迷失人生方向,更受情愛纏縛,難得解脫。

      了知生死流轉源於愛執,就能將對自我、他身的愛著,轉化為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,做自己真正的主人,創造生命的最大價值!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神童的嘆然一笑    出處:佛弟子文庫

 

古時候有一位證到阿羅漢果位的修行人,住在深山中保任。山腳下的村落裡,有一位七歲神童,由於他宿世的善根,小小年紀就體會到人世的無常與短暫,一心想探究生命來自何處?歸向那裡?於是辭別母親,出外尋師訪道。當他來到深山時,巧遇阿羅漢,便請求阿羅漢收他為弟子。出家後的神童恭敬的隨侍在師父身旁,依照師父的教導用功,不論是誦經、打坐、參禪,他都能一心專注,心無旁騖,很快的就契悟到這念心。在師父的指導之下,神童繼續不斷的在這念心上用功,不到一年,他的修行就達到能眼觀一切處、耳聞一切聲,並且通曉宿世一切因緣。

    有一天,神童入定,在定中觀察到自己過去生,不禁嘆然一笑;阿羅漢就問他:‘為什麼因緣而笑?’神童回答:‘我在這個人世間,曾經五次投胎在五個家庭。第一位母親生我的時候,鄰家也同時產下一子,但是我與第一位母親的因緣非常短,出生後僅僅幾日我就夭折了,第一位母親常常因為看見隔壁的孩子而觸景傷情。當投胎到第二位母親家,我在最討喜的年齡就又夭折了。第二位母親因為一直思念她活潑、聰明、可愛的孩子,心中抑鬱、悲痛、憂傷。第三位母親生我後,不到十年,我又匆匆離開人世。我與第四位母親還是緣薄,在未滿二十歲的時候因為意外而死;這二十年來的相處,一旦死別,母親始終憂傷、絕望、無奈,生活在無止盡的苦悶中。這一生,我是第五位母親的孩子,由於自己內心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,七歲時決定辭別母親,尋師求道。感恩師父的慈悲教導,指出一條菩提大道,成就了弟子的道業。我在定中,看到今世的母親在家中日夜啼哭,說:“我的孩子為了學道而離家,不知道身在何處?不知道是否挨餓受凍?如今生死未卜,也不知道能否再相見? ”’
    
每一世的母親都為了我這個孩子愁憂悲苦,由於自己已經知道宿世的因緣,了解生命的真相,生命的長河是無止盡的流動,每一生、每一世都更換不同的身形來到世間。這個身體或為男、或為女,或高、或矮,或窮或富,生命的時間或長或短,都有它的前因與後果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有,緣盡就消失了。即便曾為母子,當因緣結束後,換了不同的身形,就算兩人擦身而過,卻也互不相識,但世人看不清這緣起緣滅的真相,往往為聚散離合悲喜交加,迷失自己的本心本性。我現在已不再受生死輪迴的苦果,因此憐憫五位母親為情羈絆,五位母親反而感嘆我命薄,如果能讓母親們了解生命的真相,她們就不會再愁憂苦惱了,這才是報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呀!’
   
‘世上的人不知有生就必定有死,且生離死別皆在轉眼之間,所以鎮日追求名利情慾,始終身陷生死的泥沼中無法自拔。慶幸自己及早覺醒,入山求道,蒙佛恩及師恩啟發教導,收攝六根,不造諸業,不起妄念,心地清淨,才能夠早成道果,得神通力,見到過去生的種種事情。這令我更加愍念世人,如果不卸下情愛的枷鎖,又怎能出離生死的輪迴呢?但眾生的根器尚未成熟,如果現在勸告他們,只會引發爭執罷了;想到這裡,我也只能嘆然而笑。’
   
神童遂說一偈語:‘不斷恩愛索,奮飛難如志;不離情識障,如何脫生死?誰為真種子,其惟自覺悟,眾生根未熟,勸化變齟齬,去矣復何言,一笑當慧炬。’說畢,便現神通飛身而去。
 省思
 
世人往往將情愛視為甜蜜,殊不知飲用一滴即令人醉,不僅迷失人生方向,更受情愛纏縛,難得解脫。

      了知生死流轉源於愛執,就能將對自我、他身的愛著,轉化為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,做自己真正的主人,創造生命的最大價值!

中天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