釋迦佛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時,聽聞到提婆達多, 想要殺害佛的傳言,佛對兩旁的弟子們說道:「諸位比丘阿!提婆達多想要殺害我,並不是今天才開始,過去世就已經這麼做過了。」於是,釋迦佛為弟子們述說過去世與提婆達多之間的因緣:
在過去梵與王治理波羅奈國的時代,有一頭羚羊,以靠近湖畔的某個森林為棲息地。距離棲息地不遠處有一棵樹,有一隻啄木鳥在樹頂上築巢,另外還有一隻烏龜於湖中棲身。羚羊、啄木鳥與烏龜彼此互相友愛,情誼深厚,一同在森林裡愉快地生活。
森林外的村落裡,住著一位獵人,他以狩鹿出名,時常在森林內外四處遊走,尋找獵物的蹤跡。有一天早晨,他在湖畔發現羚羊的足跡,就用皮革製的繫帶與鐵製的鎖合成一個圈套,以此綁縛獵物的足部,再將圈套放置在羚羊平日飲水的地方,完成佈置工作後,獵人心情愉悅地離開森林。
夕陽西下,羚羊按照慣例至湖畔飲水,卻不小心誤踩獵人佈置的圈套,足部受鐵鎖所傷,極為痛苦,不禁哀傷地鳴叫。棲息於樹頂的啄木鳥與湖中的烏龜,聽到羚羊痛苦地叫聲,皆循聲而至,心裡想著:『羚羊的情況危急,我要怎麼搶救我的朋友呢?』機靈的啄木鳥向烏龜說:『你有牙齒,可以把皮革繫帶咬斷,我來想辦法讓獵人無法出門,共同努力拯救我們的朋友。』
在啄木鳥與烏龜達成共識之後,烏龜就開始用牙齒啃咬皮革繫帶,啄木鳥則飛往獵人居住的村落。拂曉時分,當獵人拿起弓箭準備出門,啄木鳥眼看時機一到,立刻在獵人住處正門前大聲鳴叫,並飛到獵人面前用翅膀奮力拍擊他的臉部。獵人認為啄木鳥是不祥的鳥,又被啄木鳥的翅膀敲打,便決定暫時返回室內休息。
過了不久,獵人又準備持弓箭出門,啄木鳥心裡判斷獵人上次由正門出發,這次應該會由後門出發,於是飛往後門伺機而動,趁獵人要出門時,再次飛到獵人面前以翅膀撲打獵人的臉部。經過啄木鳥再次騷擾,獵人只好再回到屋內,一直等到日出以後才出發前往森林。
當獵人開始向森林移動,啄木鳥就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森林,向羚羊告知獵人再過不久就會到來。此時皮製繫帶只剩一條尚未咬斷,然而烏龜的牙齒早已破裂,血流不止,沒有辦法啃咬任何東西。羚羊看著獵人以疾如電光的速度奔跑而來,情急之下,以極大的力氣拉扯皮製繫帶,所幸皮製繫帶因而裂,羚羊也立刻逃入森林之中。啄木鳥眼看羚羊已經獲救,遂直接飛到樹頂上觀望,可憐的烏龜因為力氣用盡,當場平躺在地,無法移動。
獵人來到圈套旁,將躺在地上的烏龜放入布袋裡,再掛到枯朽的樹幹上。羚羊回頭看見烏龜被獵人捉住,心想:『朋友的生命危在旦夕,不能不去拯救牠。』可是羚羊體力也已經到極限,移動的速度愈來愈慢,終究被獵人發現牠的行蹤。獵人眼看羚羊體力漸弱,就拔起弓箭射殺牠。此時,羚羊用盡全力盡量與獵人保持距離,並將獵人引入森林深處,再將自己的足跡隱藏起來,走其他條路回到湖畔。
羚羊利用頭上的角把布袋從樹幹上挑落下來,並在地上將布袋扯壞,營救困在布袋裡頭的烏龜,啄木鳥這時也從樹頂上飛了下來。羚羊誠懇地向啄木鳥及烏龜表示:『我的生命因為獲得兩位的幫助與保護,得以從生死關頭中平安歸來,你們已經盡了朋友應該做的本份。等一下獵人回到這裡,一定會想要捕捉兩位。所以,啄木鳥呀!請您帶著子女到他處居住吧。烏龜!也應該早點回到湖裡才是。』於是,啄木鳥與烏龜就依照羚羊的指示行動,迅速離開。
過了不久,獵人從森林深處回到湖畔,看著地上破掉的布袋,羚羊與烏龜也早已不見蹤影,不禁心情沉重,垂頭喪氣地返回村落。羚羊、烏龜與啄木鳥之間的友情,也一直存在於牠們的心中,彼此相互信賴,並以其所受業報於輪迴中流轉。
釋迦牟尼佛於說法最後說道:「當時那位獵人就是提婆達多,啄木鳥是舍利
弗,烏龜是大目犍連,羚羊則是我。」
留言列表